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构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 沉默权制度概述 | 第8-14页 |
(一) 沉默权的概念 | 第8页 |
(二) 沉默权的内涵 | 第8-9页 |
(三) 刑事沉默权的适用 | 第9-14页 |
1. 适用的诉讼阶段 | 第9-11页 |
2. 刑事沉默权适用的主持机构 | 第11-12页 |
3. 刑事沉默权的提出与启动 | 第12页 |
4. 刑事沉默权程序的运行 | 第12-13页 |
5. 刑事沉默权过程及其监督 | 第13-14页 |
二、 沉默权制度的利弊分析 | 第14-20页 |
(一) 沉默权制度的优势 | 第14-15页 |
1. 自由理念的体现 | 第14页 |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客观要求 | 第14页 |
3. 促进司法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 第14-15页 |
4. 与国际接轨、实现司法国际化 | 第15页 |
(二) 沉默权制度的弊端 | 第15-20页 |
1. 沉默权制度有碍公正价值的彰显 | 第15-17页 |
2. 沉默权制度有碍效率价值的彰显 | 第17-18页 |
3. 沉默权制度有碍和谐价值的彰显 | 第18-20页 |
三、 中国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0-24页 |
(一) 可行性分析 | 第20-22页 |
1.思想观念条件 | 第20页 |
2.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 | 第20-21页 |
3.法制环境条件 | 第21页 |
4.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二) 障碍性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1. 我国目前沉默权制度无明确规定 | 第22页 |
2. 坦白或刑讯逼供严重 | 第22页 |
3. 适用比例不高 | 第22-24页 |
四、 构建中国的沉默权制度 | 第24-29页 |
(一) 理论构想 | 第24-27页 |
1.内容的设想 | 第24页 |
2.保障机制的设想 | 第24-25页 |
3.合理限制的设想 | 第25-27页 |
(二) 实践构想 | 第27-29页 |
1. 建立和完善刑事沉默权的配套制度 | 第27-28页 |
2. 创建多元化的沉默权方式 | 第28页 |
3. 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