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田七里村延9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题目来源 | 第8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8-9页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技术路线 | 第8-9页 |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 第9-11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9-10页 |
·主要认识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5页 |
·地理位置 | 第11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2页 |
·勘探开发简史 | 第12-15页 |
第三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5-36页 |
·地层特征 | 第15-19页 |
·油层划分对比 | 第15-16页 |
·地层对比标志层及特征 | 第16-19页 |
·顶底界确定 | 第19页 |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沉积特征 | 第21-23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3-36页 |
·主要相标志 | 第24-28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8-36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 | 第36-52页 |
·储集层展布特征 | 第36-40页 |
·纵向分布 | 第36-38页 |
·平面展布 | 第38-40页 |
·裂缝特征 | 第40-41页 |
·延河剖面露头裂缝分布 | 第40页 |
·岩心裂缝特征 | 第40-41页 |
·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的关系 | 第41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41-43页 |
·物性特征 | 第43-48页 |
·孔隙度及渗透率 | 第43-46页 |
·有效孔隙度 | 第46页 |
·含油面积 | 第46-47页 |
·油层有效厚度 | 第47页 |
·原油密度 | 第47页 |
·体积系数 | 第47-48页 |
·原始含油饱和度 | 第48页 |
·储层非均质特征 | 第48-49页 |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 第49页 |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隔层厚度及分布 | 第49页 |
·夹层分布情况 | 第49-51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油藏特征 | 第52-61页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52-55页 |
·原油物性 | 第55-56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56-57页 |
·润湿性及敏感性 | 第57-59页 |
·速敏 | 第57页 |
·水敏 | 第57-58页 |
·盐敏 | 第58页 |
·碱敏 | 第58-59页 |
·酸敏 | 第59页 |
·油藏温度与压力 | 第59页 |
·渗流特征 | 第59-61页 |
第六章 储层开发预测 | 第61-72页 |
·自然能量开发效果预测 | 第61-64页 |
·产量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采收率预测 | 第62-63页 |
·地层能量保持状况 | 第63-64页 |
·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4页 |
·开发方式选择 | 第64-69页 |
·井网系统 | 第69-71页 |
·单井产能 | 第71-7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