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34页 |
| ·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 ·关键技术 | 第31-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 第2章 常规型复合材料修复系统的试验测试研究 | 第34-48页 |
| ·常规型修复系统的总体介绍 | 第34-35页 |
| ·试验测试的具体细节 | 第35-40页 |
| ·内压测试 | 第36-37页 |
| ·内压-拉伸测试 | 第37-38页 |
| ·内压-拉伸-弯曲测试 | 第38-40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 ·内压测试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内压-拉伸测试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内压-拉伸-弯曲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3章 新型复合材料修复系统的设计研究 | 第48-86页 |
| ·设计要求 | 第50-51页 |
| ·基本要求 | 第50页 |
| ·二级要求 | 第50-51页 |
| ·复合材料修复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51-54页 |
| ·修复钢立管应变极限的确定 | 第51-54页 |
| ·复合增强材料应力极限的确定 | 第54页 |
| ·复合材料修复系统的经典力学分析与FEM分析 | 第54-71页 |
| ·总体结构 | 第55-56页 |
| ·设计验证:内压荷载 | 第56-61页 |
| ·设计验证:拉伸荷载 | 第61-62页 |
| ·设计验证:弯曲荷载 | 第62-71页 |
| ·新型复合材料修复系统分析设计的总结与建议 | 第71页 |
| ·复合材料修复系统的若干力学问题 | 第71-85页 |
| ·管带压运行过程中的径向压应力 | 第71-73页 |
| ·锥度对径向应力与轴向应力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复合材料冷却时“应力释放”效应的影响 | 第75-76页 |
| ·复合材料层剥离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76-83页 |
| ·钢-复合材料界面的剪切应力 | 第83-85页 |
| ·复合材料增强层(CRA)系统设计的小结 | 第85-86页 |
| 第4章 CRA系统的综合分析与测试评估 | 第86-109页 |
| ·半壳修复系统的制备 | 第86-89页 |
| ·半壳修复系统的安装 | 第89-94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94-105页 |
| ·基于所测应变的CRA系统评估 | 第94-102页 |
| ·CRA系统与传统复合材料修复系统的性能对比 | 第102-105页 |
| ·测试结果与分析结果的对比 | 第105-108页 |
| ·基于相对设计裕度的CRA系统性能评估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5章 立管完整性管理技术:非泄漏损伤的剩余强度 | 第109-146页 |
| ·基于可靠度的立管强度设计 | 第109-114页 |
| ·基于可靠度的设计 | 第109-111页 |
| ·不确定性的测量 | 第111-112页 |
| ·安全系数的标定 | 第112-113页 |
| ·小结 | 第113-114页 |
| ·腐蚀立管的剩余强度 | 第114-132页 |
| ·旧准则的分析 | 第114-119页 |
| ·新准则的建立 | 第119-123页 |
| ·新准则的评估 | 第123页 |
| ·基于可靠度的设计 | 第123-127页 |
| ·应用实例分析 | 第127-132页 |
| ·小结 | 第132页 |
| ·含裂纹凹痕立管的剩余强度 | 第132-146页 |
| ·含纵向裂纹立管的断裂 | 第133-137页 |
| ·含环向裂纹立管的断裂 | 第137-139页 |
| ·基于可靠度的评估和安全系数标定 | 第139-142页 |
| ·实际案例分析 | 第142-145页 |
| ·小结 | 第145-146页 |
| 第6章 立管完整性管理技术:破坏失效的风险量化分析 | 第146-166页 |
| ·许用准则 | 第147-149页 |
| ·个体风险 | 第148页 |
| ·环境风险 | 第148页 |
| ·经济风险 | 第148-149页 |
| ·触发事件的识别 | 第149页 |
| ·原因分析 | 第149-150页 |
| ·故障树分析 | 第150页 |
| ·事件树分析 | 第150页 |
| ·触发事件的概率 | 第150-152页 |
| ·风险原因 | 第152-153页 |
| ·第一方个体风险 | 第152-153页 |
| ·社会、环境和材料损失风险 | 第153页 |
| ·后果分析 | 第153-156页 |
| ·后果建模 | 第153-156页 |
| ·第一方个体和社会风险 | 第156页 |
| ·环境风险 | 第156页 |
| ·材料损失风险 | 第156页 |
| ·实例1:海洋输气立管的风险分析 | 第156-161页 |
| ·实例2:坠物风险分析 | 第161-166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72页 |
| ·结论 | 第166-167页 |
| ·创新点 | 第167-168页 |
| ·展望 | 第168-172页 |
| 致谢 | 第172-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3-1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179-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