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世界各国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5页
附图清单第15-17页
附表清单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9-25页
  一、研究背景第19-24页
  二、问题设定第24-25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5-29页
  一、研究目的第25-26页
  二、研究意义第26-29页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第29-36页
  一、数字鸿沟第30-32页
  二、文化信息资源第32-33页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33-34页
  四、可持续发展第34-36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36-40页
  一、研究方法第36-37页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第37-40页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第40-41页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第41-83页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第41-66页
  一、知识沟理论第41-44页
  二、文化权利第44-47页
  三、文化传播第47-52页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52-58页
  五、公共物品理论第58-63页
  六、贫困文化理论第63-66页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第66-83页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第68-81页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第81-83页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第83-102页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第83-88页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第83-86页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第86-88页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第88-102页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第88-92页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92-98页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第98-102页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第102-157页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第103-110页
  一、建立试点第103-104页
  二、启动应用第104-106页
  三、全国推广第106-109页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第109-110页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第110-133页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第111-112页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第112-120页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第120-121页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第121-122页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第122-133页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第133-149页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第134-139页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第139-144页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第144-146页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第146-148页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第148-149页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第149-157页
  一、建设流程第149-151页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第151-153页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第153-154页
  四、资源构成分析第154-155页
  五、服务方式分析第155-157页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第157-199页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第157-161页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第158-160页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第160-161页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161-169页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第162-169页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第169页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第169-183页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第169-179页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第179-183页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第183-199页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第184-191页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第191-199页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第199-259页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第200-212页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第200-205页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第205-208页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第208-211页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第211-212页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第212-227页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第212-217页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第217-219页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第219-222页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第222-223页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第223-225页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第225-227页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第227-247页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第227-229页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第229-230页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第230-236页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第236-241页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第241-244页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第244-247页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第247-252页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第247-248页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第248页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第248-250页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第250-251页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第251-252页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第252-259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259-265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259-262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第262-263页
 第三节 研究展望第263-265页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第265-269页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第269-293页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第293-331页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第331-359页
参考文献第359-386页
致谢第386-388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88页

论文共3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并与分裂—汉语非连续性领属结构的最简方案研究
下一篇: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