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融合的配网缆—线混合线路故障区段定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引言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故障测距法 | 第10页 |
·阻抗测距法 | 第10页 |
·行波测距法 | 第10页 |
·信号注入法 | 第10-11页 |
·S 注入法 | 第10-11页 |
·加信传递函数法 | 第11页 |
·监测定位法 | 第11-13页 |
·零序电流比幅法 | 第11-12页 |
·群体比幅比相法 | 第12页 |
·五次谐波法[34] | 第12页 |
·负序电流法 | 第12页 |
·能量函数法 | 第12-13页 |
·零序导纳法 | 第13页 |
·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法 | 第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及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第15-31页 |
·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 | 第15-18页 |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 第15-17页 |
·正常运行状态 | 第15-16页 |
·单相接地故障 | 第16-17页 |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 第17-18页 |
·小接地电流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 | 第18-21页 |
·NUS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 | 第18-20页 |
·NES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 | 第20-21页 |
·小接地电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第21-25页 |
·等效电路 | 第22页 |
·暂态电容电流 | 第22-23页 |
·暂态电感电流 | 第23-24页 |
·暂态接地电流 | 第24-25页 |
·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网络分析 | 第25-30页 |
·NUS 零序网络分析 | 第25-28页 |
·NES 的零序网络分析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配电网拓扑分析 | 第31-37页 |
·配电网接线特点 | 第31-32页 |
·拓扑分析研究现状 | 第32页 |
·配电网络数据结构 | 第32-33页 |
·网基结构矩阵 | 第32-33页 |
·网形结构矩阵 | 第33页 |
·原始拓扑结构的生成 | 第33-35页 |
·基本概念定义 | 第33-34页 |
·原始拓扑结构生成方式 | 第34页 |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 第34-35页 |
·原始拓扑结构生成步骤 | 第35页 |
·拓扑分析步骤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算法 | 第37-55页 |
·NUS 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比值法 | 第37-44页 |
·理论分析 | 第37-38页 |
·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的计算 | 第38-39页 |
·仿真验证 | 第39-44页 |
·线路模型 | 第39-40页 |
·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稳态区段相位比较法 | 第44-47页 |
·稳态区段相位法的理论分析 | 第44页 |
·仿真验证 | 第44-47页 |
·NES 定位新算法 | 第47-54页 |
·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比值法 | 第47-48页 |
·中电阻法 | 第48-51页 |
·原理分析 | 第48-50页 |
·中电阻的选取 | 第50-51页 |
·仿真分析 | 第51-54页 |
·仿真模型 | 第51-52页 |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区段定位 | 第55-68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信息融合的基础理论 | 第56-59页 |
·信息融合类型 | 第56-57页 |
·信息融合算法 | 第57-59页 |
·模糊理论在故障区段定位中的应用 | 第59-60页 |
·概述 | 第59页 |
·模糊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59页 |
·故障测度隶属函数 | 第59-60页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信息融合定位 | 第60-65页 |
·稳态相角比较法故障测度隶属函数 | 第60-62页 |
·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比值法的隶属函数 | 第62-63页 |
·多判据融合 | 第63-65页 |
·融合定位判据 | 第63-64页 |
·权系数的确定 | 第64-65页 |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信息融合定位 | 第65-67页 |
·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比值法故障测度隶属函数 | 第65-66页 |
·中电阻法的隶属函数 | 第66-67页 |
·模糊综合定位判据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单相接地故障定位软件的开发 | 第68-80页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68页 |
·馈线自动化系统总体结构 | 第68-69页 |
·故障定位软件总体结构 | 第69页 |
·图形管理 | 第69-75页 |
·图形编辑 | 第70-73页 |
·类定义 | 第70-71页 |
·图形绘制 | 第71-72页 |
·图数关联 | 第72-73页 |
·图形显示 | 第73-75页 |
·源点分布向量 | 第74页 |
·末梢点分布向量 | 第74页 |
·节点连接信息 | 第74-75页 |
·数据库的建立 | 第75-76页 |
·零序电流、零序电压数据表 | 第75页 |
·开关、线路、母线信息表 | 第75-76页 |
·基本信息的返回 | 第76页 |
·故障区段定位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A | 第87-89页 |
附录B | 第89-90页 |
附录C | 第90-92页 |
附录D | 第92-94页 |
附录E | 第94-96页 |
附录F | 第96-97页 |
附录G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