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外科学各论论文--胆囊、胆管论文

肠道菌群和胆道菌群多样性与胆石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4-15页
引言第15-18页
第一部分 胆道菌群、肠道菌群的检测和鉴定第18-4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8-34页
   ·试剂和仪器第18-19页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样本的搜集第19-22页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19-21页
     ·样品收集第21-22页
   ·胆结石、胆汁及粪便样品制备和DNA提取第22-24页
   ·454-扩增子焦磷酸测序第24-31页
     ·16 rRNA基因V1-V2区扩增子文库的构建第24-29页
     ·油包PCR第29-30页
     ·测序反应第30-31页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第31-32页
   ·细菌OTU的鉴定第32-34页
   ·胆固醇结石的定量分析第34页
   ·统计学分析第34页
 2. 结果第34-42页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比、年龄及BMI的比较第34-35页
   ·样本收集与数据的获取第35-42页
 3. 讨论第42-44页
   ·研究对象的甄选是本研究的基础第42-43页
     ·本研究对象的选择排除了干扰细菌研究的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42页
     ·研究对象与流行病学分析第42-43页
   ·454测序对全面检测菌群具有更高分辨率第43页
   ·胆固醇结石中细菌是普遍存在的第43-44页
 4. 小结第44-45页
第二部分 胆道菌群和肠道菌群的比较分析第45-60页
 1. 正常人和胆囊结石患者的肠道和胆道细菌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第45-46页
 2. 正常人和胆囊结石患者的肠道和胆道细菌组分的比较分析第46-53页
 3. 肠道细菌与胆道细菌的相关性分析第53-56页
 4. 讨论第56-58页
   ·胆道细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56-57页
   ·胆囊结石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第57-58页
   ·胆囊结石患者的胆道细菌与肠道细菌的相关性第58页
 5. 小结第58-60页
第三部分 胆道核心菌群的鉴定、基本特征以及与结石形成的相关性第60-75页
 1. 胆道核心细菌的鉴定第60-67页
 2. 与结石形成发生相关的细菌因子(包括MDR外排泵蛋白、BSH、bG和phL基因)的鉴定第67-69页
 3. 讨论第69-74页
   ·胆道核心菌群与胆囊结石形成的潜在关联第69-71页
   ·胆道核心菌群富含的细菌因子与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第71-74页
 4. 小结第74-75页
第四部分 结论和展望第75-77页
 1. 结论第75页
 2. 展望和医学启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6页
文献综述第86-110页
 1. 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一般机制第87-96页
   ·胆固醇过饱和的研究进展第87-90页
     ·肝脏脂质代谢与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第87-88页
     ·肠道脂质代谢与胆固醇过饱和第88-89页
     ·胆固醇转运的载体(胆固醇过饱和)第89-90页
   ·代谢综合症与胆固醇结石第90页
   ·致石基因的研究(成核异常)第90-91页
   ·胆囊动力学异常第91-92页
   ·环境因素第92-93页
   ·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详见2)第93页
   ·存在的问题第93-94页
   ·发展趋势第94-96页
     ·基因组学的发展为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胆结石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第94-95页
     ·与胆固醇过饱和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组比较和功能分析是揭示胆石病发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第95-96页
 2. 胆结石形成的细菌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第96-101页
   ·研究进展第96-99页
     ·细菌假说的提出第96页
     ·基于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PCR方法的胆道细菌的研究第96-98页
     ·胆道细菌可能在结石成核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98-99页
   ·存在问题第99页
   ·解决途径(宏基因组的方法鉴定病原以及胆道微生物组的功能分析)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KIN与RIFLE标准在心脏术后AKI的早期诊断、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病毒IL-10通过“MHC-I类分子抗原加工提呈操纵子”致鼻咽癌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