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病毒传染病论文--流行性感冒论文

以神经氨酸酶为靶点的抗流感病毒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64页
   ·流感与流感病毒第18-24页
     ·流感(Influenza)第18-19页
     ·流感病毒第19-23页
     ·流感的预防与治疗现状第23-24页
   ·神经氨酸酶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第24-26页
     ·神经氨酸酶的结构第24-26页
     ·神经氨酸酶的生物学功能第26页
   ·流感病毒NA抑制剂的设计及发展现状第26-50页
     ·NA抑制剂的分类及研究进展第27-48页
     ·NA抑制剂的耐药问题第48-50页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发展前景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64页
第二章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思路第64-77页
   ·非经典NA抑制剂设计思路第64-68页
     ·基于黄酮类NA抑制剂的化合物的设计思路第65-66页
     ·咖啡酸衍生物的设计思路第66-68页
   ·经典NA抑制剂的设计思路第68-75页
     ·L-羟脯氨酸衍生物的设计思路第68-71页
     ·Oseltamivir衍生物的设计思路第71-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第三章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化学合成第77-142页
   ·以2,4-二氨基苯酚为结构片段的化合物的合成第77-95页
     ·A、B、C、D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77-79页
     ·实验部分第79-95页
   ·咖啡酸衍生物的合成第95-101页
     ·E系列和F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95页
     ·G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95-96页
     ·实验部分第96-101页
   ·先导化合物(G4)的结构改造第101-111页
     ·H、I、J、K和L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101-102页
     ·实验部分第102-106页
     ·M、N、O和P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106页
     ·实验部分第106-111页
   ·L-羟脯氨酸衍生物的合成第111-121页
     ·Q、R和S系列的合成路线第111页
     ·实验部分第111-121页
   ·奥司他韦(oseltamivir)衍生物的合成第121-137页
     ·T系列和U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121页
     ·其它oseltamivir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第121-122页
     ·用于oseltamivir衍生物合成的部分醛的合成路线第122-123页
     ·实验部分第123-137页
   ·实验讨论第137-140页
     ·缩合反应第137-138页
     ·Williamson成醚反应第138页
     ·氨基保护和脱保护第138-139页
     ·硝化反应第139页
     ·胍基化反应第139-140页
     ·氨基烷基化反应第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2页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第142-165页
   ·目标化合物活性测定方法第142-144页
     ·实验材料第142页
     ·酶活测试原理第142页
     ·缓冲液和终止液的配制第142页
     ·酶活测试方法第142-143页
     ·酶活测试注意问题第143页
     ·抑制常数(Ki)测定方法第143页
     ·细胞毒及细胞内抗病毒活性测定方法第143-144页
     ·鸡胚中抗病毒活性测定方法第144页
   ·目标化合物NA抑制活性第144-158页
     ·A、B、C和D系列化合物的酶抑制活性结果第144-148页
     ·咖啡酸衍生物的酶抑制活性结果第148-150页
     ·(G4)结构改造的化合物的酶抑制活性结果第150-153页
     ·部分咖啡酸衍生物的抑制常数第153-154页
     ·L-羟脯氨酸衍生物的酶抑制活性结果第154-155页
     ·Oseltamivir衍生物的酶抑制活性结果第155-158页
   ·鸡胚成纤维细胞中抗流感病毒活性第158-159页
   ·鸡胚中抗流感病毒活性第159-162页
   ·总结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65页
第五章 分子对接及构效关系研究第165-173页
   ·分子对接第165-167页
   ·定量构效关系(QSAR)第167-171页
     ·数据集设置第167页
     ·分子三维结构的模建及叠合第167-168页
     ·CoMFA和CoMSIA方法和结果分析第168-170页
     ·3D-QSAR等势线图第170-171页
   ·结论第171-17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73-177页
   ·总结第173-175页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173页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173-174页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筛选第174页
     ·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第174页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74-175页
   ·展望第175-177页
     ·化合物进一步设计第175-176页
     ·化合物活性评价第176页
     ·化合物成药性研究第176-177页
致谢第177-1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一作者)第178-179页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的NMR,MS,IR图谱第179-26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67页

论文共2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结核病病例主动发现策略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下一篇:CD163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