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路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9-20页 |
·监管模式理论介绍 | 第20-21页 |
·自律管制模式 | 第20页 |
·政府监管模式 | 第20-21页 |
·独立管制模式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外国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比较分析 | 第22-33页 |
·美国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 | 第22-23页 |
·自律管制为主、政府管制为辅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22-23页 |
·独立管制为主模式现状 | 第23页 |
·英国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 | 第23-25页 |
·1998 年以前,自律管制为主,政府管制为辅阶段 | 第23-24页 |
·1998 年至 2001 年试行独立管制模式 | 第24-25页 |
·2001 年之后至今推行独立管制为主模式 | 第25页 |
·政府管制为主——德国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 | 第25-27页 |
·早期一定程度的自律管制 | 第25-26页 |
·政府管制为主的监管模式 | 第26-27页 |
·我国审计质量管制模式历史变迁 | 第27-29页 |
·完全政府管制阶段(1980-1988 年) | 第27页 |
·准政府管制阶段(1988-1993 年) | 第27-28页 |
·部分行业自律阶段(1993-2002 年) | 第28页 |
·部分恢复行政监管阶段(2002 年至今) | 第28-29页 |
·中外比较的启示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审计质量管制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48页 |
·我国审计质量管制模式现状 | 第33-40页 |
·财政部对审计质量的管制现状 | 第33-36页 |
·审计署对审计质量的管制现状 | 第36-37页 |
·证监会对审计质量的管制现状 | 第37-39页 |
·中注协对审计质量的管制现状 | 第39-40页 |
·从审计质量角度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多头监管的问题 | 第41-42页 |
·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问题 | 第42-43页 |
·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性和执行性问题 | 第43-44页 |
·监管力量薄弱问题 | 第44-45页 |
·以“儿慈会”事件为例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48-55页 |
·完善我国审计质量管制模式的当前对策 | 第48-51页 |
·协调各管制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管制效率 | 第48-49页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9-50页 |
·加大监督检查及处罚力度 | 第50-51页 |
·转变监管思路,重视日常动态监管,寓服务于监管 | 第51页 |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管制为主模式的初步设计 | 第51-54页 |
·系统、制衡的组织框架 | 第52-53页 |
·独立的资金来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相关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