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休谟政治哲学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3-14页 |
四、《人性论》的主题、结构及相关问题 | 第14-16页 |
注释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休谟政治哲学的基础(Ⅰ)——自然主义人性论 | 第17-31页 |
一、从人性到制度 | 第17-21页 |
(一) 性善论的制度逻辑 | 第17-19页 |
(二) 性恶论的制度逻辑 | 第19-21页 |
二、休谟的人性论 | 第21-27页 |
(一) 对“人性”的一般看法 | 第21-23页 |
(二) 人性的两面 | 第23-27页 |
三、人性论的性质:“自然”与“自然主义” | 第27-29页 |
注释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休谟政治哲学的基础(Ⅱ)——情感主义德性论 | 第31-53页 |
一、道德理论的渊源:休谟的前辈们 | 第31-37页 |
二、休谟的道德理论:从理性到情感 | 第37-45页 |
(一) 道德的区别:情感而非理性 | 第37-42页 |
(二) 同情原则与明智的旁观者 | 第42-45页 |
三、愉悦性与效用性 | 第45-47页 |
四、自然德性与人为德性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3页 |
第三章 休谟正义理论的双重内涵 | 第53-77页 |
一、正义作为规则 | 第54-68页 |
(一) 正义的起源:人性与自然 | 第54-60页 |
(二) 正义的内容:财产权 | 第60-64页 |
(三) 正义的维续:三大法则 | 第64-68页 |
二、正义作为德性 | 第68-75页 |
(一) 正义与德性(正义感和正义行为是一种德性) | 第69-72页 |
(二) 正义感形成的基础和方式 | 第72-73页 |
(三) 基于正义感的政治美德 | 第73-75页 |
注释 | 第75-77页 |
第四章 休谟的政府理论与政治怀疑主义 | 第77-89页 |
一、休谟的政府理论 | 第77-82页 |
(一) 政府:执行正义的需要 | 第77-80页 |
(二) 政府的职责与限度 | 第80-82页 |
二、权威的基础与来源 | 第82-86页 |
(一) 权威的基础:利益而非许诺 | 第82-85页 |
(二) 权威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 第85-86页 |
注释 | 第86-89页 |
第五章 休谟与契约论政治哲学 | 第89-105页 |
一、契约论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自然法与自然权利说 | 第89-97页 |
(一) “自然法(Nature Law)”的近代涵义 | 第90-93页 |
(二) 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状态与自然法思想 | 第93-97页 |
二、“理性”的反思与解构“自然法”——休谟对契约论政治哲学的批判 | 第97-101页 |
(一) 对“自然状态”的否定 | 第97-98页 |
(二) “理性”的反思与“自然法”的解构 | 第98-100页 |
(三) 对“自然权利”的否定 | 第100-101页 |
三、休谟与卢梭:两种政治传统的分野 | 第101-103页 |
注释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休谟与功利主义政治哲学 | 第105-113页 |
一、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功利”与“功利原则” | 第105-107页 |
二、“效用”与“功利”:从休谟到边沁、密尔 | 第107-112页 |
注释 | 第112-113页 |
结语 | 第113-115页 |
休谟作品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后记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