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IPO 抑价问题的研究 | 第16-21页 |
·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 | 第21-27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7-36页 |
·IPO 制度的研究 | 第27-28页 |
·创业板 IPO 抑价的研究 | 第28-33页 |
·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 | 第33-36页 |
第3章 中国创业板 IPO 制度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 第36-47页 |
·中国 IPO 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6-40页 |
·政府主导阶段-审批制 | 第36-38页 |
·政府与中介机构共同主导阶段-核准制 | 第38-39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主导阶段-保荐制 | 第39-40页 |
·中国创业板 IPO 制度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中国创业板 IPO 制度的特征 | 第40页 |
·现行 IPO 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中国创业板 IPO 抑价和盈余管理的危害 | 第45-47页 |
第4章 中国创业板 IPO 制度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 第47-83页 |
·创业板 IPO 抑价过程的博弈分析 | 第47-61页 |
·发行人与承销商的博弈 | 第47-51页 |
·发行人与投资者的博弈 | 第51-57页 |
·市场监管博弈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创业板 IPO 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 | 第61-83页 |
·发行人与投资者的博弈 | 第61-67页 |
·发行人与债权人的博弈 | 第67-72页 |
·监管部门的博弈 | 第72-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各国创业板 IPO 制度的比较 | 第83-105页 |
·IPO 准入机制的比较 | 第83-90页 |
·概述 | 第83-86页 |
·各国创业板 IPO 的准入机制 | 第86-87页 |
·各国创业板 IPO 准入机制比较 | 第87-90页 |
·息披露制度比较 | 第90-98页 |
·概述 | 第90-93页 |
·各国创业板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93-94页 |
·各国创业板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 | 第94-98页 |
·各国创业板 IPO 定价的比较 | 第98-105页 |
·概述 | 第98-100页 |
·各国定价方式 | 第100-101页 |
·定价机制比较 | 第101-105页 |
第6章 深化中国创业板 IPO 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 第105-113页 |
·改进 IPO 监管方式 | 第105-107页 |
·运用市场机制调节 | 第105-106页 |
·实现市场化监管 | 第106页 |
·加强多部门协调监管 | 第106-107页 |
·优化发行审核制度 | 第107-109页 |
·完善保荐人相关法律 | 第107-108页 |
·完善保荐主体资格 | 第108页 |
·减少行政干预、优化审核重点 | 第108-109页 |
·延长持续督导期 | 第109页 |
·改进信息披露手段、健全赔偿体系 | 第109-111页 |
·改进信息披露标准 | 第109-110页 |
·建立发行人 IPO 评级制度 | 第110页 |
·完善发行人治理架构 | 第110-111页 |
·加强处罚和赔偿力度 | 第111页 |
·完善市场化 IPO 定价机制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