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设计和创新 | 第11-13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参与式民主概述 | 第13-17页 |
| 一、民主和参与 | 第13-14页 |
| (一) 民主的定义 | 第13页 |
| (二) 古希腊的参与民主理论 | 第13-14页 |
|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发展 | 第14-17页 |
| (一)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14-15页 |
| (二) 参与式民主的理论要点 | 第15-16页 |
| (三) 参与式民主的理论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构建的探索历程 | 第17-24页 |
| 一、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构建的探索 | 第17-22页 |
| (一) 中国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发展 | 第17-19页 |
| (二) 以基层民主为核心的中国参与式民主的实践探索 | 第19-22页 |
| 二、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4页 |
| (一) 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 第22页 |
| (二) 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建设问题原因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构建的理论指导 | 第24-35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群众观 | 第24-25页 |
|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 | 第25-27页 |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27-32页 |
| (一)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27-29页 |
| (二)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 | 第29页 |
| (三) 胡锦涛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29-31页 |
| (四) 习近平从实践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了新的发展 | 第31-32页 |
| 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 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践行需要与民主制度相契合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构建的契合点 | 第35-38页 |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 二、参与式民主制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实现路径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的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的构建路径 | 第38-49页 |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必须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前提 | 第38-40页 |
| 二、以马克思群众观为基础加强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建设 | 第40-43页 |
| (一) 构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有序政治参与 | 第40-41页 |
| (二)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第41-43页 |
| 三、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构建必须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 第43-49页 |
| (一)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利用新媒体等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 第43-44页 |
| (二) 建立中国参与式民主制度的双向沟通、协调机制 | 第44-45页 |
| (三) 加强中国参与式民主的渠道建设,扩大公民的参政权 | 第45-47页 |
| (四) 培养公民意识,提升民主参与的能力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