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韩哲学思想比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荀韩二人学说产生的背景 | 第12-26页 |
第一节 战国末期的政治经济发展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关系的演变 | 第13-26页 |
一、儒法对立 | 第13-24页 |
二、儒法互用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性恶论”与“自然人性论”的人性论比较 | 第26-39页 |
第一节 荀子的性恶论 | 第26-33页 |
一、天人相分说 | 第26-29页 |
二、荀子的性恶论 | 第29-33页 |
第二节 韩非的自然人性论 | 第33-36页 |
一、韩非思想起源简介 | 第33页 |
二、韩非的自然人性论 | 第33-36页 |
第三节 荀韩人性论比较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以义制利”和“重利弃义”的义利观比较 | 第39-48页 |
第一节 荀子“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 第39-45页 |
一、“义”与“利”的含义 | 第39-40页 |
二、孔孟的义利观 | 第40-42页 |
三、荀子“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 第42-45页 |
第二节 韩非“重利弃义”的义利观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荀韩义利观比较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隆礼重法”和“弃礼任法”的礼法观 | 第48-59页 |
第一节 荀子“隆礼重法”的礼法观 | 第48-53页 |
一、荀子礼法结合的背景 | 第48-49页 |
二、援法入礼 | 第49-50页 |
三、隆礼重法 | 第50-53页 |
第二节 韩非“唯法而治”的政治观 | 第53-56页 |
第三节 荀子与韩非法律观的比较 | 第56-59页 |
一、法的地位 | 第57页 |
二、罪罚相称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由荀子“礼”到韩非“法”的必然性和或然性 | 第59-62页 |
第一节 荀子礼法观中走向法治的可能性 | 第59-60页 |
第二节 韩非个人实际经历决定其走向法家的必然性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