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综述一 医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认识 | 第11-21页 |
1. 中医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中医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4页 |
·古代医家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现代医家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4页 |
3. 现代医家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的认识 | 第14页 |
4. 现代医家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 第14-19页 |
·中药治疗 | 第14-17页 |
·针灸治疗 | 第17-19页 |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 | 第19页 |
5. 小结 | 第19-21页 |
综述二 医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述 | 第21-35页 |
1. 流行病学 | 第21页 |
2. 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 第21-29页 |
·脂肪因子 | 第22-26页 |
·炎症反应 | 第26-27页 |
·氧化应激 | 第27页 |
·线粒体功能损伤 | 第27页 |
·微量元素 | 第27-28页 |
·维生素D | 第28-29页 |
3. 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 第29-31页 |
·血压 | 第29页 |
·血糖 | 第29页 |
·胰岛素 | 第29页 |
·血脂 | 第29-30页 |
·血尿酸及尿蛋白 | 第30页 |
·心脏功能 | 第30-31页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同型半胱氨酸 | 第31页 |
4. 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防治 | 第31-34页 |
·教育 | 第31页 |
·心理 | 第31页 |
·饮食 | 第31-32页 |
·运动 | 第32页 |
·口服药物治疗 | 第32-34页 |
·减肥手术 | 第34页 |
5. 小结 | 第34-35页 |
前言 | 第35-3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6-5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6-38页 |
·病例来源 | 第36页 |
·一般资料 | 第36页 |
·诊断标准 | 第36-37页 |
·纳入标准 | 第37页 |
·排除标准 | 第37页 |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第37-3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临床研究设计 | 第38页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38页 |
·治疗方法 | 第38-39页 |
·注意事项 | 第39-40页 |
·观察指标 | 第40页 |
·疗效判断 | 第40-41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41页 |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 第4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1-50页 |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第41-44页 |
·治疗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 第44-46页 |
·对照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 第46-48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 第48-50页 |
4. 不良事件观察 | 第50-5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52-57页 |
1. 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 第52页 |
2. 薄氏腹针简介 | 第52-53页 |
·薄氏腹针的理论基础 | 第52页 |
·薄氏腹针的特点 | 第52-53页 |
3. 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 | 第53-57页 |
·腹针处方 | 第53页 |
·处方方义 | 第53-54页 |
·疗效分析与总结 | 第54-57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57-58页 |
1. 结论 | 第57页 |
2. 问题与展望 | 第57-58页 |
·问题 | 第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例报告表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