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研究现状、意义及内容 | 第10-13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第14-17页 |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7-19页 |
| ·样品描述 | 第17-18页 |
| ·测试方法与条件 | 第18-19页 |
| 第四章 哈萨克斯坦翡翠的岩相学特征 | 第19-30页 |
| ·变质变形结构与显微构造 | 第19-20页 |
| ·晶内变形 | 第20-23页 |
| ·显微破裂 | 第20-21页 |
| ·恢复作用 | 第21-22页 |
| ·亚颗粒化 | 第22页 |
| ·机械双晶与扭折现象 | 第22-23页 |
| ·粒间变形 | 第23-25页 |
| ·锯齿状高角度缝合边 | 第23-24页 |
| ·硬玉的细粒化 | 第24-25页 |
| ·哈萨克斯坦翡翠中硬玉的环带特征 | 第25-26页 |
| ·阴极发光图像 | 第26-28页 |
| ·电子背散射图像 | 第28-30页 |
| 第五章 矿物化学 | 第30-38页 |
| ·电子探针环带成分分析 | 第30-34页 |
| ·其他矿物 | 第34-38页 |
|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 | 第38-43页 |
| ·流体包裹体的形态 | 第38-39页 |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9-43页 |
| 第七章 成分、结构、显微构造对哈萨克斯坦翡翠宝石学特征的影响 | 第43-46页 |
| ·颜色 | 第43-44页 |
| ·透明度 | 第44-45页 |
| ·质地 | 第45-46页 |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6-53页 |
| ·哈萨克斯坦硬玉岩的成因与形成期次 | 第46-47页 |
| ·Na–Al–Si 流体的来源 | 第47页 |
| ·流体对结构、显微构造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硬玉岩形成的机制 | 第48-49页 |
| ·硬玉岩形成的 P–T 条件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