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 ·研究资料 | 第18-20页 |
| ·资料 | 第18-19页 |
| ·资料预处理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 ·产量波动序列的确定 | 第20页 |
| ·M-K 检验 | 第20-21页 |
| ·EOF 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灾害发生等级划分 | 第21页 |
| ·指标值的标准化 | 第21-22页 |
| ·熵权法 | 第22页 |
| ·综合评价法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干热风指标的确定 | 第24-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 ·SPEI 指数构建方法及干旱等级划分 | 第24-26页 |
| ·降水距平百分率构建方法 | 第26页 |
| ·CWDI 指数构建方法及干旱等级划分 | 第26-28页 |
| ·干热风日等级标准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 第30-44页 |
| ·近 50 年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 | 第30-31页 |
| ·华北地区增温率与干旱化趋势 | 第31-33页 |
| ·基于 SPEI 指数的华北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 第33-37页 |
|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分析 | 第37-41页 |
| ·近 50 年冬小麦播种前底墒形成期内降水变化 | 第37-39页 |
| ·冬小麦各发育时期干旱空间分布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热风气候特征分析 | 第44-50页 |
|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频率及发生日数 | 第44-45页 |
| ·基于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干热风气候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热风 DHWI 指数年代际空间分布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华北地区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 第50-72页 |
| ·风险评价模型建立与评价 | 第50-66页 |
| ·危险性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51-57页 |
| ·暴露性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57-61页 |
| ·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61-66页 |
| ·华北地区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 第66-70页 |
| ·华北地区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 第66-68页 |
| ·华北地区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个人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