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绪论 | 第17-36页 |
第一节 母题 | 第17-22页 |
第二节 神话母题 | 第22-26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概述 | 第26-29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 第29-36页 |
第一章 人神遇合母题及其衍化 | 第36-94页 |
第一节 神话传说人神遇合情节考 | 第37-41页 |
一、《山海经》中夏后开的传说 | 第37-38页 |
二、感生神话 | 第38-40页 |
三、甲骨卜辞 | 第40页 |
四、《九歌》中的人神故事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人神遇合母题的衍生 | 第41-49页 |
一、楚辞与史传散文 | 第41-46页 |
二、人神遇合故事的典型性存在形态 | 第46-48页 |
三、神祗观念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秦汉人神遇合母题的表现形态 | 第49-53页 |
一、情节内容 | 第49-51页 |
二、情节出现新的支流 | 第51-52页 |
三、秦汉时期观念的嬗变 | 第52-53页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人神遇合母题的呈现 | 第53-61页 |
一、人神遇合情节的几种类型 | 第53-57页 |
二、情节成熟期的特征 | 第57-59页 |
三、宗教信仰与人文意识 | 第59-61页 |
第五节 唐代人神遇合母题的演绎 | 第61-73页 |
一、情节内涵的丰富 | 第61-65页 |
二、文采与意想的结合 | 第65-71页 |
三、盛唐文化的新质 | 第71-73页 |
第六节 宋元人神遇合情节的新趋向 | 第73-81页 |
一、情节内容的倾向性 | 第74-76页 |
二、情节的时代特征 | 第76-79页 |
三、官方意识与民间意识的双重作用 | 第79-81页 |
第七节 明清人神遇合故事的呈现 | 第81-91页 |
一、情节内涵的大致体现 | 第81-86页 |
二、艺术的得失 | 第86-90页 |
三、传统意义的解构 | 第90-91页 |
总结 | 第91-94页 |
第二章 异类幻化母题及其变迁 | 第94-167页 |
第一节 神话传说异类幻化情节考 | 第94-101页 |
一、女娲“一日七十化”及“女娲之肠” | 第94-95页 |
二、夸父手杖化林等神话 | 第95-96页 |
三、女娃化鸟、启母化石 | 第96-98页 |
四、大禹神话 | 第98-99页 |
五、先秦散文里的幻化情节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先秦异类幻化情节的结构特征和文化成因 | 第101-104页 |
一、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 | 第101页 |
二、原始初民的生命观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幻化情节的发展 | 第104-115页 |
一、汉代异类幻化母题的呈现 | 第104-105页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类幻化情节 | 第105-110页 |
三、情节模式的定型 | 第110-113页 |
四、汉魏时期的文化嬗变 | 第113-115页 |
第四节 唐代幻化情节的变化 | 第115-125页 |
一、情节内容的充实 | 第115-119页 |
二、情节演进之迹甚明 | 第119-123页 |
三、文化的自觉和魄力 | 第123-125页 |
第五节 宋明话本小说名篇解析 | 第125-134页 |
一、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与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的比较 | 第126-129页 |
二、白蛇故事 | 第129-134页 |
第六节 文人笔记小说 | 第134-144页 |
一、情节内容 | 第134-141页 |
二、情节特征 | 第141-142页 |
三、文化成因 | 第142-144页 |
第七节 文人独立创作 | 第144-154页 |
一、文人创作的代表作:《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 | 第144-152页 |
二、情节的推陈出新 | 第152-154页 |
总结异类幻化母题与文化的大、小传统 | 第154-162页 |
一、“大传统”里的母题发展:魏晋志怪和唐人小说 | 第155-156页 |
二、小传统里的母题发展:宋明话本 | 第156-158页 |
三、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明清文人小说 | 第158-162页 |
附件 | 第162-167页 |
第三章 起死复生母题及其情节发展 | 第167-202页 |
第一节 神话传说里的起死复生情节考 | 第167-171页 |
一、《山海经》中动物的复生 | 第167-168页 |
二、《山海经》中人物的复生 | 第168-170页 |
三、《天问》中鲧的复生 | 第170-171页 |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复生故事 | 第171-173页 |
一、史传散文里的复生情节 | 第171-172页 |
二、“越姬死,七日而复”的故事 | 第172页 |
三、《墓主记》 | 第172-173页 |
第三节 魏晋时代复生母题的呈现 | 第173-182页 |
一、复生情节的涌现 | 第174-177页 |
二、情节的定型 | 第177-179页 |
三、时代的产物 | 第179-182页 |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复生母题 | 第182-189页 |
一、情节的内容 | 第182-186页 |
二、情节特征及文化背景 | 第186-189页 |
第五节 明清复生母题的发展 | 第189-197页 |
一、情节的内容体现 | 第189-195页 |
二、叙事传统的惯性存在 | 第195-197页 |
总结复生情节与民族文化心理 | 第197-202页 |
一、复生的情节架构 | 第197页 |
二、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循环观 | 第197-202页 |
结语 | 第202-211页 |
一、母题的外在形式 | 第202-206页 |
二、母题的文化内核 | 第206-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0页 |
致谢 | 第220-2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221-22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