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1-14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土压平衡盾构密封舱压力控制 | 第15-16页 |
·盾构模拟实验平台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改性碴土力学特性实验 | 第19-20页 |
·离散元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基于计算智能的岩土力学参数反演 | 第23-26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 土压平衡盾构密封舱压力控制实验台搭建 | 第27-59页 |
·密封舱压力控制实验台的组成 | 第27-30页 |
·密封舱压力控制实验台的性能参数 | 第30-33页 |
·刀盘扭矩 | 第30-31页 |
·螺旋输送机扭矩 | 第31-32页 |
·推进力 | 第32-33页 |
·密封舱压力控制实验台的液压系统设计及调试 | 第33-42页 |
·盘驱动液压系统 | 第33-36页 |
·螺旋输送机驱动液压系统 | 第36-39页 |
·推进液压系统 | 第39-41页 |
·翻转液压系统 | 第41-42页 |
·密封舱压力控制实验台的测控系统组成 | 第42-44页 |
·测控系统软件运行环境 | 第42-43页 |
·测控系统硬件配置 | 第43-44页 |
·实验台可行性实验研究 | 第44-58页 |
·改性砂土力学性能实验 | 第45-51页 |
·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3 密封舱压力场数值模拟 | 第59-89页 |
·离散元基本理论 | 第59-67页 |
·力-位移定律 | 第60-63页 |
·单元运动方程 | 第63-64页 |
·颗粒接触模型 | 第64-66页 |
·模拟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 第66-67页 |
·改性砂土等效离散元模型参数反演 | 第67-77页 |
·改性砂土颗粒等效离散元模型 | 第68-70页 |
·改性砂土三轴实验的离散元模拟 | 第70-71页 |
·改性砂土数值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 第71-72页 |
·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第72-75页 |
·离散元接触模型参数反演结果 | 第75-77页 |
·实验台密封舱压力场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 | 第77-87页 |
·密封舱几何模型 | 第77-81页 |
·颗粒生成 | 第81-82页 |
·边界条件 | 第82-84页 |
·密封舱压力场数值模拟结果 | 第84-86页 |
·数值模拟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密封舱压力传递特性研究 | 第89-102页 |
·密封舱压力平衡状态分析 | 第89-92页 |
·Φ6.28m土压平衡盾构密封舱压力传递特性 | 第92-97页 |
·Φ6.28m土压平衡盾构密封舱压力场数值模拟 | 第92-94页 |
·密封舱压力传递特性的工程验证 | 第94-97页 |
·密封舱压力传递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97-101页 |
·密封舱长度对压力传递特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隧道埋深对压力传递特性的影响 | 第98-100页 |
·刀盘开口率对压力传递特性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 密封舱压力测点布置优化 | 第102-117页 |
·密封舱压力测点优化布置的数学描述 | 第102-106页 |
·密封舱等效压力定义及计算 | 第102-104页 |
·密封舱压力测点优化布置的目标函数 | 第104-106页 |
·隔板压力区域划分 | 第106-111页 |
·隔板压力区域划分方法 | 第106页 |
·可行域节点划分 | 第106-110页 |
·不可行域节点归类 | 第110-111页 |
·密封舱压力测点选择 | 第111页 |
·压力测点优化布置方法应用研究 | 第111-116页 |
·密封舱压力测点优化布置结果 | 第111-113页 |
·密封舱压力测点优化布置结果分析 | 第113-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附录A 模型实验改性砂土等效离散元模型参数反演样本 | 第127-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