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9-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国内关于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的研究 | 第10-13页 |
| ·国外关于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献分析方法 | 第14页 |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 ·经验总结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义务先行权利保障在后原则的确立 | 第15页 |
| ·公安机关为主检法为辅的保护主体设置 | 第15-16页 |
| 第2章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问题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 ·人权理念与刑事证人人权保护 | 第16-17页 |
| ·人权的基本解读 | 第16页 |
| ·人权与刑事证人人权 | 第16-17页 |
|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的一般理论 | 第17-21页 |
|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中的证人 | 第17-18页 |
|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的涵义 | 第18-19页 |
|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的价值分析 | 第19-21页 |
| 第3章 我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28页 |
| ·我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的立法现状 | 第21-23页 |
| ·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人权保障的规定 | 第21-22页 |
| ·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改中的证人保障立法 | 第22-23页 |
| ·我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的现存问题 | 第23-25页 |
| ·立法形式较为涣散 | 第23-24页 |
| ·证人权利义务失衡 | 第24页 |
| ·立法内容尚不健全 | 第24-25页 |
| ·我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 ·证人权益保护的忽视 | 第25-26页 |
| ·义务本位思想的影响 | 第26页 |
| ·立法规定过于原则 | 第26-28页 |
| 第4章 国外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概述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2页 |
|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概述 | 第28-29页 |
| ·美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制度立法状况 | 第28页 |
| ·英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制度立法状况 | 第28-29页 |
|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概述 | 第29-30页 |
| ·德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制度立法状况 | 第29页 |
| ·日本刑事证人人权保障制度立法状况 | 第29-30页 |
| ·两大法系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评析与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2页 |
| ·两大法系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评析 | 第30页 |
| ·国外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2页 |
| 第5章 我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的完善 | 第32-42页 |
|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2-33页 |
| ·专门立法模式与附属立法模式 | 第32页 |
| ·我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模式的适用 | 第32-33页 |
|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基本原则的确立 | 第33-34页 |
|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 第33-34页 |
| ·事前保护和事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第34页 |
| ·保护立法贯穿整个诉讼程序的原则 | 第34页 |
| ·刑事证人人权保障基本内容的细化 | 第34-42页 |
| ·保护主体职责的细化 | 第34-35页 |
| ·保护对象范围的扩大 | 第35-36页 |
| ·保护内容的丰富 | 第36-38页 |
| ·保护措施的完善 | 第38-40页 |
| ·保护程序的明确 | 第40-42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完善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是我国证人人权保障的首要任务 | 第42页 |
| ·我国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的未来发展 | 第42页 |
| ·对刑事证人人权保障立法问题研究的不足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