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循环增氧+造浪—输送+生态浮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 研究背景第12-17页
   ·我国水环境污染及湖泊富营养化现状第12-14页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第12-14页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第14页
   ·富营养化的概念及成因第14-15页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第15-16页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修复方法第16-17页
 2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第17-21页
   ·生态浮床技术及其净化机理第17-18页
   ·生态浮床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生态浮床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应用前景第20页
     ·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4 研究内容第21-22页
 5 预期成果第22-23页
第二章 组合型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研究及评价第23-3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实验地点概况第23-24页
   ·试验用富营养化水第24页
   ·供试植物第24-25页
   ·组合型生态浮床的构建第25-26页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第26-27页
     ·样品的采集第26-27页
     ·水质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第27-28页
   ·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第28-29页
   ·水体中NH_4~+-N的去除效果第29页
   ·水体中NO_3~--N的去除效果第29-30页
   ·水体中COD的去除效果第30-31页
 3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组合型生态浮床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过程中各指标相关性研究第32-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试验材料及用水第32页
   ·试验设计第32页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第32-33页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第33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3-37页
   ·组合型生态浮床处理富营养化水体过程中Chla与SD的变化趋势第33-35页
   ·Chla与TN、TP的相关性第35-36页
   ·Chla与水质因子指标间的相关性第36-37页
 3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组合型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改善效果研究第38-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试验地点、材料及浮床构建概况第38-39页
   ·试验设计第39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方法第39-40页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第39页
     ·分析测定方法第39-40页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第4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0-45页
   ·底泥中氮形态的分布特征第40-43页
     ·不同形态氮含量初始值分析第40页
     ·底泥TN、NO_3~--N和NH_4~+-N动态变化第40-43页
   ·底泥中磷的动态变化第43-45页
     ·底泥中TP的动态变化第43-44页
     ·底泥中Ads-P的动态变化第44-45页
 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组合型生态浮床植物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研究第46-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试验材料及用水第46页
   ·试验设计第46页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第46-47页
     ·植物生长情况及生物量第46页
     ·植物体氮磷第46-47页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第4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7-52页
   ·组合型生态浮床上植物在水体中生长情况第47-48页
   ·植物体内氮磷含量分布第48-49页
   ·植物体内氮磷累积量第49-50页
   ·植物生物量与氮磷吸收效果相关性第50-52页
 3 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53-56页
 1 研究结论第53-54页
 2 特色与创新第54页
 3 建议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64页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烟草药害的缓解效果
下一篇:小菜蛾ATP酶酶学特性及抑制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