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竹园野鸡尾铜锡多金属矿区排土场综合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概述 | 第10-15页 |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排土场地质条件分析 | 第15-30页 |
·排土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7页 |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 | 第1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页 |
·经济概况 | 第15-17页 |
·自然气象概况 | 第17页 |
·开采现状 | 第17页 |
·主要设计方案 | 第17-20页 |
·建设规模 | 第17-18页 |
·产品方案 | 第18页 |
·开采方式 | 第18页 |
·露天最终境界圈定 | 第18页 |
·露天最终境界参数 | 第18页 |
·服务年限 | 第18页 |
·工作制度 | 第18-19页 |
·矿床开拓运输 | 第19-20页 |
·排土场方案 | 第20-26页 |
·排土场容积 | 第20页 |
·排土场场址选择 | 第20-23页 |
·排土场方案 | 第23-26页 |
·排土场地质概况 | 第26-30页 |
·水文地质 | 第26-28页 |
·地层岩性 | 第28-29页 |
·地质构造 | 第29页 |
·地震效应 | 第29页 |
·不良地质作用 | 第29-30页 |
3 排土场渗流场分析研究 | 第30-45页 |
·场区渗透特征 | 第30页 |
·渗流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有限单元法渗流场数值模拟 | 第31-36页 |
·有限元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伽辽金法方程转换 | 第32-36页 |
·边界条件处理 | 第36-37页 |
·剖面选取 | 第37-4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4 排土场稳定性分析 | 第45-60页 |
·概述 | 第45页 |
·排土场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分析的基本条件 | 第45-48页 |
·排土场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 第45页 |
·排土场场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46页 |
·地震与爆破震动影响 | 第46页 |
·排土场的散体物料的基本性质 | 第46-48页 |
·排土场的滑坡破坏模式 | 第48-50页 |
·排土场内部的滑坡 | 第48页 |
·沿排土场与基底接触面的滑坡 | 第48-49页 |
·排土场基底滑坡 | 第49-50页 |
·排土场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51-53页 |
·滑动圆弧的优化方法 | 第53页 |
·排土场分析基本参数的准备 | 第53页 |
·渗流的处理方法 | 第53页 |
·允许安全系数的确定 | 第53-54页 |
·排土场稳定性分析 | 第54页 |
·稳定性分析结果及结论 | 第54-60页 |
5 排土场方案优选 | 第60-68页 |
·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60-61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60-61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61页 |
·计算权重向量 | 第61页 |
·加权TOPSIS-灰色关联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建立初始评判矩阵 | 第62页 |
·建立标准化决策矩阵 | 第62页 |
·建立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 | 第62页 |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 第62-63页 |
·评价对象贴近度计算 | 第63页 |
·方案优选 | 第63-67页 |
·排土场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3-64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64页 |
·评判矩阵确定 | 第64-66页 |
·最优方案确定 | 第66-67页 |
·露天矿境界圈定终了图及排土场相对位置 | 第67-68页 |
6 排土场排土工艺及安全 | 第68-72页 |
·排土工艺 | 第68-70页 |
·运输 | 第68页 |
·转运 | 第68-69页 |
·排土 | 第69页 |
·排土场的堆排模式选择 | 第69-70页 |
·安全措施 | 第70-72页 |
7 排土场边坡防护、复垦及安全措施 | 第72-79页 |
·排土场边坡防护 | 第72-76页 |
·排土场边坡防治技术 | 第72-73页 |
·防护措施 | 第73-76页 |
·排土场关闭与复垦 | 第76-79页 |
·排土场关闭 | 第76-77页 |
·排土场复垦 | 第77-7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