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诉讼中冤假错案的成因分析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中冤假错案的现状概况介绍 | 第11-16页 |
一、官方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冤假错案 | 第11-12页 |
二、官方业已纠正的冤假错案 | 第12-14页 |
三、媒体披露但官方未证实的冤假错案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冤假错案的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一、侦查阶段多发 | 第16-17页 |
二、刑讯外的变相违法取证多发 | 第17页 |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发 | 第17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发生冤假错案的主要成因分析 | 第17-23页 |
一、法律体系上有关冤假错案的防范制度不够健全 | 第17-19页 |
二、刑事诉讼中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惯性思维 | 第19-20页 |
三、诉讼中过于强调破案率的不合理考核机制的不良导向 | 第20-21页 |
四、司法队伍整体执法素质良莠不齐的现实约束 | 第21页 |
五、诉讼各环节检察机关监督机制虚设的客观影响 | 第21-22页 |
六、侦查阶段刑事辩护职能缺位的司法境遇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侦查阶段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合理性分析 | 第23-27页 |
第一节 防范冤假错案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理论 | 第23页 |
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理论 | 第23-24页 |
三、程序法治理论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侦查阶段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一、侦查的不公开模式易造成监督制约的缺失 | 第24-25页 |
二、侦查的非对抗模式易产生实践中的非法取证现象 | 第25页 |
三、队伍执法水平及业务素质相对滞后易发生粗暴取证现象 | 第25-26页 |
四、侦查中非法取证易造成以后诉讼阶段制约纠错的被动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刑事侦查阶段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对策思考 | 第27-43页 |
第一节 加强侦查机关自身冤假错案的防范机制 | 第27-35页 |
一、强化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障性规定 | 第27-29页 |
二、增强侦查中的辩护职能以提升侦查人员的诉讼对抗意识 | 第29-30页 |
三、构建合理考核机制以消除一味追求破案率的不良导向 | 第30-32页 |
四、建立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 | 第32-33页 |
五、强化对非法证据的发现、排查机制 | 第33-34页 |
六、建立对强制措施和强制性措施适用必要性的事前事后审查机制 | 第34-35页 |
七、建立干警素质提升和检察引导的双重办案质量保障体系 | 第35页 |
第二节 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引导体系的构建 | 第35-43页 |
一、细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规则 | 第36-37页 |
二、落实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责任主体 | 第37-38页 |
三、确立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刚性监督手段 | 第38-39页 |
四、保障检察机关适应侦查权下沉的监督能力 | 第39-40页 |
五、建立可行的检警业务指导工作体系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