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住宅建筑节能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 ·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状况 | 第10-11页 |
|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建筑节能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外建筑节能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建筑节能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2 建筑节能影响因素及相关标准和理论 | 第21-33页 |
| ·建筑节能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 ·建筑节能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节能住宅 | 第23-24页 |
| ·住宅节能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 ·建筑规划设计 | 第24-26页 |
| ·墙体围护结构 | 第26-27页 |
| ·设备系统运行 | 第27-29页 |
| ·相关建筑节能标准及评价理论 | 第29-32页 |
| ·住宅建筑节能相关标准 | 第29-30页 |
| ·建筑节能评价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52页 |
| ·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 第33-36页 |
| ·节能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 第33-34页 |
| ·节能评价指标的建立步骤 | 第34-36页 |
| ·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36-42页 |
| ·节能评价指标汇总 | 第36-37页 |
| ·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40页 |
| ·节能评价指标选取说明 | 第40-42页 |
| ·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权重 | 第42-51页 |
|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对比 | 第42-44页 |
| ·基于 AHP 法的节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4-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住宅节能评价模型 | 第52-66页 |
| ·节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2-54页 |
| ·常见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 ·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应用研究现状及优点 | 第53-54页 |
|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评价模型 | 第54-59页 |
| ·可变模糊集理论 | 第55-57页 |
|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节能评价步骤 | 第57-59页 |
|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住宅节能评价 | 第59-65页 |
| ·节能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59-60页 |
| ·确定指标评价区间矩阵 | 第60-63页 |
| ·M 点位置的确定及区间无限域处理 | 第63-64页 |
| ·确定评价对象计算相对隶属度 | 第64-65页 |
| ·综合评价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6-79页 |
| ·项目概况 | 第66-68页 |
| ·收集工程数据量化指标 | 第68-73页 |
| ·基于模糊可变模型的住宅节能综合评价 | 第73-78页 |
| ·计算评价对象的指标值 | 第73-74页 |
| ·确定标准等级矩阵及扩展矩阵 | 第74-75页 |
| ·计算相对模糊隶属矩阵 | 第75-76页 |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附录 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