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铁路防洪体系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3 我国铁路防洪体系发展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2 甘泉铁路防洪体系的评价依据 | 第17-25页 |
| 2.1 甘泉铁路概况 | 第17-20页 |
|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特征 | 第17-18页 |
| 2.1.2 铁路基础设施 | 第18页 |
| 2.1.3 甘泉铁路降雨监测实况 | 第18-19页 |
| 2.1.4 甘泉铁路洪灾实况 | 第19-20页 |
| 2.2 洪水灾害系统及风险 | 第20-22页 |
| 2.2.1 洪水灾害系统 | 第20-21页 |
| 2.2.2 洪水灾害风险定义 | 第21页 |
| 2.2.3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 第21页 |
| 2.2.4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 | 第21-22页 |
| 2.3 铁路防洪体系 | 第22-24页 |
| 2.3.1 铁路防洪体系含义 | 第22-24页 |
| 2.3.2 铁路防洪体系效果评价理论依据 | 第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32页 |
|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3.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 第25页 |
| 3.1.2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5-26页 |
| 3.1.3 指标筛选方法 | 第26-27页 |
| 3.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27-31页 |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27-29页 |
| 3.2.2 结构合理性 | 第29页 |
| 3.2.3 功能完善性 | 第29-30页 |
| 3.2.4 协调程度 | 第30-3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4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 第32-42页 |
| 4.1 评价方法综述 | 第32-35页 |
| 4.1.1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2-34页 |
| 4.1.2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4-35页 |
| 4.2 防洪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 第35-40页 |
| 4.2.1 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第35-38页 |
| 4.2.2 选取训练样本 | 第38-39页 |
| 4.2.3 输入层指标无量纲化 | 第39页 |
| 4.2.4 指标权重转换 | 第39-40页 |
| 4.2.5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4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5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实例分析 | 第42-49页 |
| 5.1 甘泉铁路防洪评价标准构建 | 第42-45页 |
| 5.1.1 甘泉铁路防洪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 5.1.2 训练样本选取及模拟 | 第43-45页 |
| 5.2 甘泉铁路防洪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 第45-48页 |
| 5.2.1 甘泉铁路防洪能力评价 | 第45-47页 |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 6.1 总结 | 第49页 |
| 6.2 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录一 训练样本数据 | 第54-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