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楼板简述 | 第16-17页 |
·工程应用 | 第17-18页 |
·双向板设计 | 第17-18页 |
·厚板设计 | 第18页 |
·住宅结构设计 | 第18页 |
·楼板振动与舒适度 | 第18-19页 |
·对楼板振动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页 |
·振动舒适度 | 第18-1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组合楼板振动基本理论 | 第26-36页 |
·引言 | 第26页 |
·楼板振动基本概念 | 第26-29页 |
·人行走荷载模型 | 第26-27页 |
·楼板体系舒适度动力特性 | 第27-28页 |
·楼板体系分析模型 | 第28页 |
·楼盖振动的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振动舒适度评价标准 | 第29-31页 |
·挠度 | 第29-30页 |
·振动加速度 | 第30页 |
·自振频率 | 第30-31页 |
·等厚度薄板弯曲基本微分方程 | 第31-36页 |
·等厚度薄板弯曲基本微分方程 | 第31页 |
·矩形薄板挠度 | 第31-33页 |
·振动频率 | 第33-34页 |
·振动加速度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钢筋桁架楼承板振动舒适度试验研究 | 第36-53页 |
·试验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试验目的 | 第36页 |
·试验内容 | 第36-37页 |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37-42页 |
·试件设计 | 第37-39页 |
·材料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试件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试件测点布置 | 第41-42页 |
·试验仪器 | 第42页 |
·试验过程 | 第42-45页 |
·静力作用 | 第42-44页 |
·动力试验 | 第44-45页 |
·楼板试验结果 | 第45-48页 |
·不同工况下楼板的挠度 | 第45-46页 |
·不同工况下楼板的频率和加速度 | 第46-48页 |
·试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48-53页 |
·楼板试件挠度的对比与分析 | 第48-50页 |
·楼板试件加速度和自振频率的对比与分析 | 第50-53页 |
第四章 钢筋桁架混凝土双向楼板振动舒适度的有限元分析 | 第53-73页 |
·前言 | 第53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相关理论 | 第53-56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及其相应的参数设置 | 第53-54页 |
·有限元理论 | 第54-56页 |
·有限元与试验的对比 | 第56-66页 |
·钢筋桁架楼板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分析结果 | 第57-66页 |
·改变尺寸后的有限元分析 | 第66-73页 |
·改变楼板宽度的分析 | 第66-68页 |
·改变楼板跨度的分析 | 第68-69页 |
·连续跨板的分析 | 第69-73页 |
第五章 钢筋桁架混凝土双向楼板振动舒适度的设计 | 第73-88页 |
·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挠度理论值的研究 | 第73-79页 |
·楼板抗弯刚度 | 第73-74页 |
·简支和固支连接下楼板挠度 | 第74-77页 |
·螺栓连接下楼板挠度 | 第77-79页 |
·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挠度理论值的研究 | 第79-84页 |
·简支和固支连接下楼板自振频率 | 第79-83页 |
·螺栓连接下楼板自振频率 | 第83-84页 |
·影响楼板振动舒适度的其他因素 | 第84-85页 |
·楼板开洞的影响 | 第84-85页 |
·栓钉间距的影响 | 第85页 |
·连续跨板的影响 | 第85页 |
·钢筋桁架混凝土双向楼板振动舒适度的设计方法 | 第85-88页 |
·楼板振动舒适度计算公式的修正 | 第85-86页 |
·正常使用状态下楼板的振动舒适度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页 |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