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对外经济关系论文--对各国经济关系论文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目录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4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6-7页
  (一) 研究背景第6页
  (二) 研究意义第6-7页
 二、 文献综述第7-12页
  (一) 国外研究成果第7-10页
  (二) 国内研究成果第10-12页
 三、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2-13页
 四、 论文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二章 “互联互通”概念辨析、相关理论及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进展第14-34页
 一、 “互联互通”的概念辨析第14-15页
 二、 互联互通的相关理论第15-24页
  (一)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理论第15-17页
  (二) 机制对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理论第17-23页
   1.从一国的角度分析第17-19页
   2.从两国的角度分析第19-23页
  (三) 人文交流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理论第23-24页
   1.教育第23页
   2.旅游第23-24页
   3.文化第24页
 三、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进展第24-33页
  (一) 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第24-28页
   1.交通第24-27页
   2.电力第27-28页
   3.电信第28页
   4.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第28页
  (二) 中国-东盟机制对接方面的进展第28-30页
   1.中国-东盟自贸区第28-29页
   2.中国-东盟常设交流机制第29-30页
   3.次区域合作机制第30页
  (三) 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方面的进展第30-33页
   1.教育方面第31页
   2.旅游方面第31-32页
   3.文化方面第32页
   4.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第34-42页
 一、 贸易和投资第34-36页
  (一) 贸易快速增加第34-35页
  (二) 投资逐年增长第35-36页
 二、 实证分析第36-41页
  (一) 贸易创造效应第37-39页
  (二) 贸易转移效应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面临的主要挑战第42-50页
 一、 从政治层面分析第42-43页
  (一) 东盟内部问题争端形成障碍第42页
  (二) 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加强第42-43页
  (三) 区外大国介入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带来不利影响第43页
 二、 从经济层面分析第43-47页
  (一) 基础设施总体供给不足第43-45页
  (二) 建设资金不足,筹集困难第45-46页
  (三) 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协调不够第46页
  (四) 贸易、投资和服务的便利化和自由化不足第46-47页
 三、 从人文层面分析第47-48页
  (一) 教育方面第47页
  (二) 旅游方面第47-48页
  (三) 文化方面第48页
  (四) 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对策建议第50-57页
 一、 政治层面的对策建议第50-51页
  (一) 减少东盟内部的争端第50页
  (二) 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互信第50-51页
  (三) 合理引导区外力量的介入第51页
 二、 经济层面的对策建议第51-54页
  (一) 加大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第51页
  (二) 多管齐下解决筹资难题第51-53页
   1.政府投资第51-52页
   2.银行贷款第52页
   3.债券筹资第52页
   4.民间投资第52-53页
  (三) 推动产业合作和行业对接第53页
  (四) 加强贸易、投资和服务的便利化和自由化第53-54页
 三、 人文层面的对策建议第54-56页
  (一) 教育方面第54页
  (二) 旅游方面第54-55页
  (三) 文化方面第55页
  (四) 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经济内涵及其影响
下一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