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风景园林的短周期建设 | 第10-11页 |
·生态修复的复杂性 | 第11-12页 |
·复杂性科学的运用 | 第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生态修复复杂过程 | 第13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3页 |
·规划设计方案的适应性需求 | 第13-14页 |
·国外相关案例研究 | 第14-17页 |
·“生命景观”—弗莱士河公园(Fresh Kills Park,NY) | 第14-15页 |
·复杂科学体现——波士顿公园系统“翡翠项链” | 第15-17页 |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 第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2、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的复杂性和复杂问题 | 第20-37页 |
·复杂性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运用 | 第20-23页 |
·恢复生态学概述 | 第20-21页 |
·复杂性(complexity)概念及应用 | 第21-23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的复杂构成 | 第23-25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的文化复杂性 | 第25-29页 |
·风景园林中文化复杂性认识 | 第25-26页 |
·文化载体的多样性选择 | 第26-27页 |
·文化意识形态导入的复杂过程 | 第27-28页 |
·文化性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系统体现 | 第28-29页 |
·巴东黄土坡拆迁后卫生系统的复杂性 | 第29-33页 |
·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 | 第30-31页 |
·建筑垃圾填埋的生态处理 | 第31-33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复杂演化过程 | 第33-35页 |
·生态系统的动态适应需求 | 第33页 |
·生态系统适应过程的不可逆 | 第33-34页 |
·自然条件影响下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的复杂演变 | 第34页 |
·人类社会影响下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的复杂演变 | 第34-35页 |
·生态适应性造就其复杂性 | 第35-37页 |
·适应性造就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的复杂静态表现 | 第35-36页 |
·适应性刺激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发展 | 第36-37页 |
3、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的适应性阐释 | 第37-53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适应过程的系统特征 | 第37-40页 |
·组成性和关联性 | 第37-38页 |
·总体性和层次性 | 第38-40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认识 | 第40-41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经济层面适应性 | 第40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物质层面适应性 | 第40-41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系统社会文化层面适应性 | 第41页 |
·CAS视角下的生态修复解析 | 第41-47页 |
·CAS理论阐述 | 第41-42页 |
·CAS与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的特征比较 | 第42-46页 |
·CAS与生态修复的作用机制耦合 | 第46-47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过程的适应性理解 | 第47页 |
·CAS视角下的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原则 | 第47-50页 |
·主体性原则 | 第47-48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48-49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49-50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50页 |
·CAS视角下的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策略 | 第50-53页 |
·巴东黄土坡生态修复的定位和目标 | 第50-51页 |
·滑坡治理与植被修复兼顾 | 第51页 |
·生态修复与建筑垃圾治理并行 | 第51页 |
·冲沟治理和排水系统构建 | 第51页 |
·植被自修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 | 第51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51-52页 |
·文化要素在各修复层面的导入 | 第52页 |
·生态干预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 第52页 |
·渐进时序的多样化管制 | 第52-53页 |
4 巴东县黄土坡搬迁遗址生态修复规划 | 第53-89页 |
·项目背景 | 第53-54页 |
·项目名称 | 第53页 |
·建设地点 | 第53页 |
·规划范围 | 第53-54页 |
·建设背景 | 第54页 |
·场地现状概况 | 第54-60页 |
·地理位置 | 第54页 |
·区域背景 | 第54-55页 |
·历史文化 | 第55-56页 |
·自然环境条件 | 第56-57页 |
·生态修复规划的优势及动力 | 第57-59页 |
·生态修复规划的制约因素 | 第59-60页 |
·生态修复总体规划 | 第60-64页 |
·规划结构 | 第61-62页 |
·功能区划分 | 第62-63页 |
·园路规划 | 第63-64页 |
·建筑垃圾处理 | 第64-69页 |
·场地内建筑垃圾量估算 | 第64-65页 |
·基于“流”特性的建筑垃圾分类处理 | 第65-66页 |
·场地内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理 | 第66-67页 |
·建筑垃圾填埋后的土壤处理 | 第67-68页 |
·改善表层土壤措施 | 第68-69页 |
·水土流失治理 | 第69-76页 |
·排水工程改造 | 第69-71页 |
·与植被修复相结合的冲沟治理 | 第71-75页 |
·与植被修复结合的护坡工程 | 第75-76页 |
·植被修复 | 第76-85页 |
·植被修复与其他层次间的关联性讨论 | 第76-77页 |
·植被修复总体规划 | 第77-79页 |
·植被修复群落类型 | 第79页 |
·植被修复的物种选择 | 第79-80页 |
·植被修复分区规划 | 第80-85页 |
·生态修复时序 | 第85页 |
·个体间关联性设计—以县政府大台阶改造为例 | 第85-89页 |
·县政府场地现状 | 第85-86页 |
·CAS视角下的县政府场地分析 | 第86-87页 |
·CAS视角下的县政府场地设计 | 第87-89页 |
5 结语 | 第89-91页 |
·主要成果 | 第89页 |
·研究不足 | 第89-90页 |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图片索引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图:巴东黄土坡搬迁遗址生态修复规划图纸 | 第98-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