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一、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范畴 | 第15-19页 |
| (一)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内涵界定 | 第15-16页 |
| (二)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1、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和稀缺性理论 | 第16页 |
| 2、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 第16页 |
| 3、环境的负外部性价值理论 | 第16-17页 |
| (三)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要素 | 第17-19页 |
| 1、生态补偿制度的主体 | 第17页 |
| 2、生态补偿制度的客体 | 第17-18页 |
| 3、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 第18-19页 |
|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19-26页 |
| (一) 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概述 | 第19-21页 |
| 1、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演进 | 第19页 |
| 2、山西省煤炭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 | 第19-21页 |
| (二) 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山西省为例) | 第21-26页 |
| 1、山西省煤炭资源生态补偿的现实困境 | 第21-23页 |
| 2、山西省煤炭资源生态补偿的制度困境 | 第23-26页 |
| 三、国外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31页 |
| (一) 国外关于生态补偿制度内涵的定位 | 第26页 |
| (二)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类型 | 第26-27页 |
| 1、政府购买模式 | 第27页 |
| 2、市场模式 | 第27页 |
| 3、产品认证模式 | 第27页 |
| (三) 主要国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概况 | 第27-29页 |
| 1、美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简况 | 第27-28页 |
| 2、英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简况 | 第28页 |
| 3、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简况 | 第28-29页 |
| (四)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 四、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 第31-40页 |
| (一) 理顺生态补偿制度的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 1、生态补偿制度的指导理念 | 第31页 |
| 2、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 (二) 明确政府、企业、大众三大主体的责任范围 | 第33-34页 |
| 1、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监管主体 | 第33页 |
| 2、企业作为生态补偿的最大补偿主体 | 第33-34页 |
| 3、社会大众作为监督主体 | 第34页 |
| (三) 健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制度 | 第34-37页 |
| 1、明晰资源产权制度是前提之要 | 第34-35页 |
| 2、确立资源价格制度是关键之举 | 第35-36页 |
| 3、完善生态补偿税费制度是最终保障 | 第36-37页 |
| (四) 构建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 | 第37-40页 |
| 1、建立矿产资源生态恢复的“政府决策机制” | 第37页 |
| 2、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 3、设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专门“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