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8-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56页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发展面临的困难 | 第20-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水平单管外层流膜状凝结换热研究进展 | 第24-44页 |
·光管单管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与试验 | 第24-26页 |
·二维肋管单管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与试验 | 第26-40页 |
·三维肋管单管外膜状凝结理论与试验 | 第40-43页 |
·水平管外膜状凝结换热强化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研究进展 | 第44-53页 |
·水平管束中凝液流型判定准则 | 第44-46页 |
·光管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与试验 | 第46-49页 |
·二维肋管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与试验 | 第49-51页 |
·三维肋管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与试验 | 第51-5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53-56页 |
·工作基础 | 第53-54页 |
·研究内容 | 第54-56页 |
第2章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问题分析 | 第56-62页 |
·水平管束中凝液的分类与定义 | 第56-57页 |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现象的描述 | 第57-58页 |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问题的特点 | 第58-59页 |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问题的求解思路 | 第59-60页 |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问题的探索路线 | 第60-61页 |
·本章结论 | 第61-62页 |
第3章 试验方法与误差控制方法 | 第62-88页 |
·水平管外膜状凝结换热试验方法 | 第62-69页 |
·试验原理 | 第62-64页 |
·冷凝传热系数试验方法 | 第64-68页 |
·管束效应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试验误差计算方程 | 第69-74页 |
·误差分析原理 | 第69-71页 |
·T&Q Wilson 图解法误差分析方程 | 第71-73页 |
·冷凝传热系数试验误差分析方程 | 第73-74页 |
·常规法管束效应试验误差分析方程 | 第74页 |
·试验误差分析 | 第74-78页 |
·误差分析实例的构造 | 第74-75页 |
·冷凝传热系数试验误差分析 | 第75-77页 |
·管束效应试验误差分析 | 第77-78页 |
·冷凝传热系数试验误差与管束效应试验误差关系 | 第78页 |
·试验误差控制方法 | 第78-86页 |
·试验误差控制策略 | 第79页 |
·冷凝传热系数试验误差控制方法 | 第79-82页 |
·同源法管束效应试验误差控制方法 | 第82-85页 |
·试验误差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 第85-86页 |
·本章结论 | 第86-88页 |
第4章 水平管外冷凝换热试验系统建设 | 第88-109页 |
·试验系统设计 | 第88-103页 |
·试验系统原理图 | 第88-90页 |
·制冷工质循环子系统 | 第90-95页 |
·循环水子系统 | 第95-98页 |
·监测与数据采集子系统 | 第98-100页 |
·辅助系统 | 第100-103页 |
·试验系统实施 | 第103页 |
·试验系统调试与检验 | 第103-108页 |
·试验系统调试 | 第104-105页 |
·试验系统检验 | 第105-108页 |
·本章结论 | 第108-109页 |
第5章 水平单管外膜状凝结换热试验 | 第109-133页 |
·试验概述 | 第109-113页 |
·试验工质 | 第109-110页 |
·试验换热管 | 第110-112页 |
·试验工况 | 第112-113页 |
·试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 第113页 |
·试验结果 | 第113-127页 |
·传热系数 | 第113-114页 |
·T&Q Wilson 图解法试验结果 | 第114-116页 |
·冷凝传热系数 | 第116-121页 |
·部分因素对膜状凝结换热影响 | 第121-127页 |
·二维与三维肋管膜状凝结换热试验模型 | 第127-131页 |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 第127-129页 |
·2D 肋管试验模型 | 第129-130页 |
·3D 肋管试验模型 | 第130-131页 |
·本章结论 | 第131-133页 |
第6章 水平单管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分析 | 第133-160页 |
·水平单管膜状凝结换热理论建模基础 | 第133-140页 |
·Nusselt 层流膜状凝结换热模型的变换 | 第133-134页 |
·几种二维肋管膜状凝结换热模型的标准形式 | 第134-138页 |
·常规膜状凝结换热强化因子模型的标准形式 | 第138-140页 |
·水平二维肋管外层流膜状凝结换热模型的建立 | 第140-146页 |
·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 第140-143页 |
·试验结果与常用模型预测值偏差分析 | 第143-145页 |
·二维肋管膜状凝结换热模型的建立 | 第145-146页 |
·自相似强化因子模型的建立 | 第146-156页 |
·常规膜状凝结换热强化因子试验结果分析 | 第146-149页 |
·常规膜状凝结换热强化因子模型的缺陷 | 第149-150页 |
·自相似强化因子模型 | 第150-156页 |
·基于自相似强化因子的膜状凝结换热强化机理分析 | 第156-158页 |
·自相似强化因子模型的物理内涵 | 第156-157页 |
·二维与三维肋管强化膜状凝结换热机理 | 第157-158页 |
·本章结论 | 第158-160页 |
第7章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试验 | 第160-183页 |
·试验概述 | 第160-162页 |
·试验管束 | 第160-161页 |
·试验工况 | 第161页 |
·试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 第161-162页 |
·试验结果 | 第162-181页 |
·传热系数 | 第162-163页 |
·T&QWilson 图解法试验结果 | 第163-166页 |
·基于排深的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试验结果 | 第166-172页 |
·基于热通量的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试验结果 | 第172-176页 |
·部分因素对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影响 | 第176-181页 |
·本章结论 | 第181-183页 |
第8章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分析 | 第183-205页 |
·经典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凝结换热问题理论解 | 第183-185页 |
·竖壁与水平管束换热面的对应关系 | 第183-184页 |
·Nusselt 竖壁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 | 第184页 |
·Nusselt 水平管束外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 | 第184-185页 |
·水平光管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185-198页 |
·三类凝液对膜状凝结换热影响试验分析 | 第185-189页 |
·不同凝液对管外膜状凝结换热影响数学描述 | 第189-194页 |
·水平光管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模型建立 | 第194-196页 |
·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196-197页 |
·小结 | 第197-198页 |
·基于 Beatty-Katz 模型的水平二维肋管管束模型 | 第198-203页 |
·凝液性质对二维肋管外膜状凝结换热影响 | 第199-202页 |
·水平二维肋管管束膜状凝结换热模型 | 第202-203页 |
·本章结论 | 第203-205页 |
第9章 水平管束外膜状凝结管束效应控制方法 | 第205-224页 |
·引言 | 第205-206页 |
·导液器对管束外膜状凝结换热影响试验概况 | 第206-208页 |
·V 型导液槽对膜状凝结换热影响试验 | 第206-207页 |
·带导流板锚型导液器对膜状凝结换热影响试验 | 第207-208页 |
·V 型导液槽对管束膜状凝结换热影响试验结果 | 第208-213页 |
·光管管束 | 第208-210页 |
·三维肋管 | 第210-211页 |
·V 型导液槽对膜状凝结换热不利影响分析 | 第211-213页 |
·锚型导液器对管束膜状凝结换热影响试验结果 | 第213-218页 |
·光管管束 | 第213-215页 |
·二维肋管 | 第215-216页 |
·三维肋管 | 第216-218页 |
·导液器对卧式冷凝管束结构与热工设计影响 | 第218-219页 |
·导液器对卧式冷凝管束结构影响 | 第218-219页 |
·导液器对卧式冷凝管束热工设计影响 | 第219页 |
·带导液器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实例分析 | 第219-222页 |
·水平光管管束热工设计基础 | 第219-220页 |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管束拓扑结构 | 第220-221页 |
·实例分析结果 | 第221-222页 |
·本章结论 | 第222-224页 |
结论 | 第224-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7页 |
附录 1 小周期标定冷却水温升测试方法 | 第237-239页 |
附录 2 试验系统测试子系统的实施 | 第239-2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244-247页 |
致谢 | 第247-249页 |
个人简历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