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地区赤坎旧镇聚落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的选题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空间范畴 | 第12-13页 |
·时间范畴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解释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聚落形态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五邑地区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骑楼建筑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田野调查 | 第17页 |
·文献阅读与研究 | 第17-18页 |
·分类分析方法 | 第18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8页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赤坎旧镇聚落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2-32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2-25页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山脉水系 | 第23-24页 |
·气候形态 | 第24页 |
·生态物产 | 第24-25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30页 |
·人口迁移 | 第25-27页 |
·社会经济变革 | 第27-29页 |
·技术变革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赤坎旧镇聚落发展演变 | 第32-60页 |
·家族溯源 | 第32-35页 |
·关氏家族 | 第32-33页 |
·司徒氏家族 | 第33-35页 |
·设市置镇(1651 年-1924 年) | 第35-47页 |
·家族设市(1651 年-1673 年) | 第35-37页 |
·由墟而镇(1673 年-1823 年) | 第37-38页 |
·格局形成(1823 年-1924 年) | 第38-47页 |
·城镇改良(1924 年-1938 年) | 第47-57页 |
·街道网 | 第47-52页 |
·用地分布 | 第52-54页 |
·建筑特征 | 第54-57页 |
·萧条战乱(1938 年-1949 年) | 第57-58页 |
·重振复兴(1949 年至今) | 第58-59页 |
·街道网 | 第58页 |
·用地分布 | 第58-59页 |
·建筑特征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赤坎旧镇形态特征研究 | 第60-82页 |
·赤坎旧镇形态发展的动因 | 第60-64页 |
·外部动力 | 第60-62页 |
·内部动力 | 第62-64页 |
·赤坎旧镇形态特征 | 第64-69页 |
·城镇选址 | 第64-66页 |
·带状城镇形态 | 第66页 |
·双核发展的城市内部结构 | 第66-68页 |
·以骑楼街为城镇空间骨架 | 第68-69页 |
·赤坎旧镇骑楼建筑空间特征 | 第69-77页 |
·赤坎旧镇骑楼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71页 |
·洪涝灾害 | 第71页 |
·独特的商业业态 | 第71页 |
·街道尺度 | 第71-72页 |
·建筑形制 | 第72-74页 |
·柱廊空间 | 第74页 |
·立面风格 | 第74-76页 |
·内部空间 | 第76-77页 |
·对比研究 | 第77-80页 |
·赤坎旧镇与三埠镇的城镇形态比较 | 第77-78页 |
·赤坎旧镇与汀江圩的城镇形态比较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赤坎旧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82-96页 |
·赤坎旧镇的保护现状 | 第82-90页 |
·现代赤坎旧镇面临的困难 | 第82-83页 |
·赤坎旧镇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83-85页 |
·赤坎旧镇保护现状评估 | 第85-90页 |
·赤坎旧镇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90-93页 |
·整体性保护 | 第90-91页 |
·恢复城镇风貌 | 第91-92页 |
·“原真性”的保护 | 第92-93页 |
·赤坎旧镇的保护方案 | 第93-95页 |
·规划结构 | 第93页 |
·传统街巷保护与改善 | 第93-94页 |
·公共游憩活动空间的保护与改善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语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 | 第102-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附件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