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基本理论 | 第11-19页 |
·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概念 | 第11-13页 |
·证人作证特免权的内涵及其分类 | 第11-12页 |
·证人作证特免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2页 |
·刑事诉讼中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概念 | 第12-13页 |
·刑事诉讼中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特征 | 第13页 |
·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人权保障理论 | 第13-14页 |
·法理学理论 | 第14-16页 |
·社会伦理学理论 | 第16-17页 |
·经济学理论 | 第17-19页 |
2 主要国家和地区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立法考察 | 第19-26页 |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 | 第19-22页 |
·英国 | 第19页 |
·美国 | 第19-20页 |
·加拿大 | 第20-21页 |
·澳大利亚 | 第21-22页 |
·新西兰 | 第22页 |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 | 第22-24页 |
·德国 | 第22-23页 |
·法国 | 第23页 |
·日本 | 第23-24页 |
·我国港澳台地区 | 第24-26页 |
·香港地区 | 第24页 |
·澳门地区 | 第24页 |
·台湾地区 | 第24-26页 |
3 “亲亲相隐”对建构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启示 | 第26-36页 |
·亲亲相隐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30页 |
·萌芽与起源 | 第26-27页 |
·发展与完善 | 第27-30页 |
·延续与转变 | 第30页 |
·亲亲相隐与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区别与联系 | 第30-32页 |
·二者的区别 | 第30-32页 |
·二者的联系 | 第32页 |
·“亲亲相隐”对建构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启示 | 第32-36页 |
·近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我国具有适于其扎根的深厚的社会土壤 | 第32-33页 |
·我国现行立法隐含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因素 | 第33-34页 |
·我国公民权利保障意识的增强,人权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 第34-35页 |
·我国司法技术日益进步,司法手段日益完善 | 第35-36页 |
4 我国刑事诉讼中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立法建构 | 第36-44页 |
·建构近亲属作证特免权应当坚持的原则 | 第36-37页 |
·我国刑事诉讼中近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具体建构 | 第37-42页 |
·主体范围 | 第37-39页 |
·性质与种类 | 第39-40页 |
·行使程序 | 第40-41页 |
·救济 | 第41-42页 |
·例外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