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学术前史的回顾与分析 | 第12-15页 |
| 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15-17页 |
| 四、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明代中期气学派兴起的思想背景 | 第18-34页 |
| 第一节 理学独尊与心学的发展 | 第19-29页 |
| 一、理学独尊 | 第20-24页 |
| 二、心学的发展 | 第24-29页 |
| 第二节 张载气学的传衍 | 第29-34页 |
| 一、张载 | 第29-31页 |
| 二、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气学派心性观的主要内容 | 第34-58页 |
| 第一节 罗钦顺的心性观 | 第35-40页 |
| 一、“天人一理,而其分不同” | 第35-37页 |
| 二、“欲未可谓之恶,其为善为恶,系于有节与无节尔” | 第37-39页 |
| 三、“盖虚灵知觉,心之妙也,精微纯一,性之真”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王廷相的心性观 | 第40-45页 |
| 一、“性与气相资而有,不得相离也” | 第40-42页 |
| 二、“动静者,合内外而一致道也” | 第42-44页 |
| 三、“圣人取其性之善者以立教,而后善恶准焉”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吴廷翰的心性观 | 第45-49页 |
| 一、“生之谓性” | 第45-47页 |
| 二、“性相近,习相远也” | 第47-48页 |
| 三、“不可以欲为非性,但流则有以害性耳” | 第48-49页 |
| 第四节 罗、王、吴心性观的异同 | 第49-58页 |
| 一、罗、王、吴心性观之同 | 第50-55页 |
| 二、罗、王、吴心性观之异 | 第55-58页 |
| 第三章 气学派与程朱陆王心性观比较 | 第58-69页 |
| 第一节 气学派与程朱心性观比较 | 第58-64页 |
| 一、否定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二分法 | 第59-62页 |
| 二、理欲之辩 | 第62-64页 |
| 第二节 气学派与陆王心性观比较 | 第64-69页 |
| 一、圣人可学而至与圣人不可学而至 | 第64-66页 |
| 二、欲之偶然性与欲之必然性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气学派心性观之价值与影响 | 第69-75页 |
| 第一节 传道的热情与卫道的秩序 | 第69-71页 |
| 第二节 《中庸》、《易传》思想与气学派的思想分系 | 第71-73页 |
| 第三节 重习的实践学风与清初实学 | 第73-75页 |
| 结语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