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禾谷孢囊线虫病概况 | 第9页 |
·病原鉴定 | 第9-12页 |
·禾谷孢囊线虫形态鉴定 | 第10页 |
·病原物常用分子鉴定方法 | 第10-12页 |
·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型 | 第12-13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标记方法 | 第13-15页 |
·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13-14页 |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 | 第14页 |
·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14页 |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 第14-15页 |
·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 | 第15页 |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材料 | 第17-22页 |
·线虫材料 | 第17-18页 |
·仪器 | 第18-19页 |
·试剂与试剂盒 | 第19页 |
·缓冲溶液 | 第19页 |
·其他溶液 | 第19-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供试菌种 | 第20页 |
·引物资料 | 第20-22页 |
·方法 | 第22-27页 |
·禾谷孢囊线虫孢囊的分离 | 第22页 |
·多孢囊总DNA 提取 | 第22页 |
·单孢囊DNA 提取 | 第22-23页 |
·ITS-PCR 扩增与检测 | 第23页 |
·IGS-PCR 扩增与检测 | 第23页 |
·28S D2/D3-PCR 扩增及检测 | 第23页 |
·PCR 产物纯化 | 第23-24页 |
·ITS-RFLP 分析 | 第24页 |
·质粒的连接 | 第24-25页 |
·ISSR 引物的筛选 | 第25页 |
·引物退火温度确定 | 第25页 |
·ISSR-PCR 扩增及体系正交实验 | 第25页 |
·RAPD-PCR 扩增及检测 | 第25-26页 |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9页 |
·ITS 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 第27-39页 |
·禾谷孢囊线虫分子特征研究方法比较 | 第27-33页 |
·黄淮麦区21 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ITS 分子特征分析 | 第33-39页 |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9页 |
·禾谷孢囊线虫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比较 | 第39-42页 |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2-4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禾谷孢囊线虫分子特征研究方法比较 | 第49页 |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群体ITS 分子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禾谷孢囊线虫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比较 | 第51页 |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ABSTRACT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