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插图索引 | 第13-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研究 | 第17-20页 |
·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研究 | 第20-22页 |
·信用评级价值研究 | 第22-23页 |
·研究简评及展望 | 第23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7-48页 |
·信用评级及监管的概念界定 | 第27-34页 |
·信用评级的内涵与外延 | 第27-30页 |
·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界定 | 第30-32页 |
·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与声誉约束的关系辨析 | 第32-34页 |
·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34-39页 |
·负外部性 | 第34-35页 |
·自然垄断 | 第35-36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36-37页 |
·利益冲突 | 第37-39页 |
·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理论基础 | 第39-47页 |
·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重要性 | 第39-42页 |
·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理论模型 | 第42-45页 |
·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有效运行的条件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变迁与反思 | 第48-80页 |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 | 第48-55页 |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萌芽阶段 | 第48-50页 |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阶段 | 第50-51页 |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繁荣阶段 | 第51-55页 |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历史变迁 | 第55-69页 |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主导阶段 | 第55-58页 |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逐步深入阶段 | 第58-63页 |
·次贷危机后美国对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改革 | 第63-69页 |
·对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反思 | 第69-77页 |
·避免信用评级机构权重责轻的失衡 | 第69-71页 |
·重视对利益冲突的监管 | 第71-73页 |
·完善对NRSRO的认证监管 | 第73-75页 |
·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4章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80-115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历史演变 | 第80-95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起步阶段 | 第80-81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探索阶段 | 第81-84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成长阶段 | 第84-86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 第86-95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演变历程 | 第95-103页 |
·单一主体的监管阶段 | 第95-97页 |
·多主体多层次的监管阶段 | 第97-103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 第103-108页 |
·多头监管导致的资质认证监管不合理 | 第103-106页 |
·利益冲突监管的不完善 | 第106-107页 |
·信息披露监管的不健全 | 第107-108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运行障碍分析 | 第108-113页 |
·甄别机制的不通畅 | 第108-110页 |
·控制机制的不健全 | 第110-111页 |
·竞争格局的不合理 | 第111-112页 |
·利益导向的不正确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5章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115-149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的静态博弈分析 | 第115-118页 |
·参与人及模型假设 | 第115-116页 |
·静态博弈均衡分析 | 第116-117页 |
·均衡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7-118页 |
·有限理性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118-127页 |
·参与人及模型假设 | 第119-120页 |
·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 第120-122页 |
·演化均衡的渐进稳定性分析 | 第122-126页 |
·博弈分析结论与启示 | 第126-127页 |
·完全理性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官方监管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127-137页 |
·参与人及模型假设 | 第127-128页 |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分析 | 第128-136页 |
·博弈分析结论与启示 | 第136-137页 |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官方监管最优水平与协调机制分析 | 第137-147页 |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官方监管最优水平分析 | 第137-144页 |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官方监管的协调机制分析 | 第144-147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6章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机理及实证分析 | 第149-168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可行性分析 | 第149-154页 |
·我国信用评级价值模型的构建 | 第149-152页 |
·我国信用评级价值的现实考察 | 第152-154页 |
·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机理分析 | 第154-159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实证分析 | 第159-166页 |
·变量的选择及设定 | 第159-16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62-165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65-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7章 优化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168-179页 |
·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行业的官方监管 | 第168-174页 |
·确立统一协调的监管主体 | 第168-169页 |
·优化行业的资格认证制度 | 第169-170页 |
·强化对利益冲突的管理 | 第170-173页 |
·引入非请求评级制度 | 第173-174页 |
·充分发挥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作用 | 第174-178页 |
·促进信息披露的合理和有效性 | 第174-175页 |
·最小化评级质量波动范围 | 第175-176页 |
·充分发挥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176-177页 |
·弱化监管对外部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 | 第177-178页 |
·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 第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结论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