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粘结滑移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数值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成果 | 第12-14页 |
| ·试验内容及结论 | 第12-13页 |
| ·各国规范的节点抗震设计 | 第13页 |
| ·节点核心区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3-14页 |
| ·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滑移作用 | 第14-17页 |
| ·变形钢筋的滑移破坏机理 | 第14-15页 |
| ·粘结作用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粘结滑移作用的研究历程 | 第16-17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过程 | 第19-20页 |
| 第2章 反复荷载下有限元模型的参数比选 | 第20-45页 |
| ·ABAQUS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介绍 | 第20-21页 |
| ·损伤塑性模型参数的比选的目的 | 第21页 |
| ·分析模型的选择 | 第21页 |
| ·RC-1 试件的试验数据 | 第21-24页 |
| ·试件尺寸及配筋情况 | 第21-22页 |
| ·试件的材料属性 | 第22页 |
|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 第22-24页 |
| ·试验结果 | 第24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24-26页 |
| ·有限元模拟参数比选 | 第26-29页 |
| ·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单轴抗拉强度 | 第26-27页 |
| ·粘滞参数和剪胀角 | 第27-29页 |
| ·混凝土本构模型比选 | 第29-38页 |
|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30-33页 |
| ·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33-35页 |
| ·采用不同混凝土本构的分析结果对比 | 第35-38页 |
| ·混凝土损伤变量模型比选 | 第38-42页 |
| ·各种混凝土损伤变量计算方法介绍 | 第38-40页 |
| ·各种损伤参数模型的对比 | 第40-42页 |
| ·其他指标 | 第42-44页 |
| ·试件件耗能能力 | 第42-43页 |
| ·钢筋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情况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3章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第45-65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几种经典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第45-63页 |
| ·Viwathanatepa 模型 | 第45-46页 |
| ·Eligehausen 模型 | 第46-51页 |
| ·Lowes 模型 | 第51-55页 |
| ·Harajli 模型 | 第55-60页 |
| ·本文的所使用的粘结滑移模型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4章 四节点粘结滑移单元的建立 | 第65-81页 |
| ·粘结滑移单元的介绍 | 第65-66页 |
| ·粘结滑移单元的力学模型 | 第66-72页 |
| ·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 | 第67页 |
| ·沿钢筋轴向单元的刚度矩阵 | 第67-69页 |
| ·沿钢筋径向单元的刚度矩阵 | 第69-70页 |
| ·单元总刚度矩阵的处拼装 | 第70-71页 |
| ·粘结单元长度的计算 | 第71页 |
| ·单元刚度矩阵的空间变换 | 第71-72页 |
| ·单元子程序 | 第72-73页 |
| ·粘结滑移单元子程序测试 | 第73-79页 |
| ·钢筋拉拔试验模拟 | 第73-77页 |
| ·带滑移单元的 RC-1 试件模拟分析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5章 粘结滑移单元在节点分析中的应用 | 第81-92页 |
| ·梁柱节点试件的试验数据 | 第81-86页 |
| ·试件尺寸及配筋情况 | 第81-82页 |
| ·试件的材料参数 | 第82页 |
|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 第82-83页 |
| ·试验结果 | 第83-86页 |
|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86-90页 |
|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 第86-87页 |
| ·有限元模型材料参数 | 第87-88页 |
| ·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