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3-20页 |
·中国传统的富民思想 | 第13-14页 |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马克思关于富民的预见 | 第14页 |
·恩格斯关于富民的预见 | 第14-15页 |
·列宁关于富民思想的预见 | 第15-16页 |
·毛泽东关于富民思想的构建 | 第16-17页 |
·现实依据 | 第17-20页 |
·基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训的反思 | 第17-18页 |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国情的分析 | 第18-20页 |
3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33页 |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内涵 | 第20页 |
·富民的终级目标:共同富裕 | 第20-24页 |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第20-23页 |
·坚持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防止两极分化 | 第23-24页 |
·富民的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第24页 |
·富民的动力:改革开放 | 第24-26页 |
·改革:解放生产力 | 第24-25页 |
·开放:发展生产力 | 第25-26页 |
·富民经济保障:科学技术 | 第26-27页 |
·富民发展的着手方法:统筹兼顾 | 第27-33页 |
·所有制结构协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 | 第27-29页 |
·产业结构协调:加强农业,调整基础工业,发展服务业和建筑业 | 第29-31页 |
·区域经济的协调: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性,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 第31-33页 |
4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3-37页 |
·阶段性与持续性的辩证统一 | 第33-35页 |
·立足现实和展望未来的统一 | 第33-34页 |
·渐进式发展和跳跃式发展的统一 | 第34-35页 |
·全局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 第35-37页 |
·考虑大局,谋略全局 | 第35页 |
·注重局部,带动全局 | 第35-37页 |
5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启示 | 第37-45页 |
·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关注全体人民的利益需求 | 第37-39页 |
·坚持树立正确的人民观 | 第37-38页 |
·构建满足人民的利益方式 | 第38-39页 |
·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第39-40页 |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 第40-41页 |
·大力缩小贫富差距 | 第41-42页 |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 第42-45页 |
·加速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 第42-43页 |
·坚持教育优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43-45页 |
6 结束语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