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Au/Fe3O4复合CT/MRI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在肿瘤早期探测中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CT 成像基础第16-17页
     ·CT 的发展第16页
     ·CT 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第16-17页
     ·CT 的优缺点第17页
   ·CT 造影剂第17-19页
     ·CT 造影剂的发展第17-18页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第18-19页
   ·磁共振成像基础第19-20页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第19-20页
     ·核磁共振成像的系统组成及优缺点第20页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第20-21页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分类第20-21页
     ·超顺磁性 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第21页
   ·Au/ Fe_3O_4复合纳米颗粒第21-22页
   ·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分子显像第22-24页
第二章 CT 用造影剂的研制第24-36页
   ·引言第24页
   ·实验方法及表征第24-27页
     ·实验材料第24页
     ·实验仪器第24页
     ·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颗粒及其表征第24-25页
     ·热分解法制备金纳米颗粒及其表征第25-26页
     ·PEG-PLA 共聚物的制备和表征第26页
     ·金纳米簇的制备和表征第26-27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7-34页
     ·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亲水金纳米颗粒的表征第27-28页
     ·热分解法制备金纳米颗粒的表征第28-29页
     ·PEG-PLA 共聚物的制备和表征第29-30页
     ·金纳米簇的表征第30-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MRI 用造影剂的研制第36-44页
   ·引言第36页
   ·实验方法及表征第36-37页
     ·实验材料第36页
     ·实验仪器第36页
     ·憎水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第36-37页
     ·四氧化三铁纳米簇的制备第37页
     ·四氧化三铁纳米簇的表征第3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表征第37-38页
     ·四氧化三铁纳米簇的表征第38-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新型 MRI/CT 双模态造影剂 Au/Fe_3O_4复合纳米团簇的制备及表征第44-56页
   ·引言第44页
   ·实验方法及表征第44-47页
     ·实验材料第44-45页
     ·实验仪器第45页
     ·混合纳米团簇的制备和表征第45-47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55页
     ·纳米颗粒、纳米簇的形貌测试,纳米簇元素构成第47-48页
     ·纳米簇的水力学尺寸、包覆效率、装载能力第48-50页
     ·混合纳米簇的稳定性第50-51页
     ·纳米簇 T2弛豫率(r2)测量,MRI、micro-CT 成像实验第51-52页
     ·体内 MRI 成像实验第52-53页
     ·体内 CT 成像实验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Au/Fe_3O_4复合纳米团簇于肿瘤早期探测中的研究第56-74页
   ·引言第56页
   ·实验方法及表征第56-62页
     ·实验材料第56页
     ·实验仪器第56-57页
       ·靶向探针的制备第57-58页
     ·探针的毒性研究第58页
     ·探针的细胞特异性研究第58-60页
     ·靶向 Au/Fe_3O_4复合纳米团簇于肿瘤早期探测中的研究第60-62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2-72页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2-63页
     ·细胞普鲁士蓝染色结果及分析第63-65页
     ·ICP 定量细胞吞噬的探针含量的结果第65-66页
     ·吞噬了探针的细胞 MRI 成像第66-68页
     ·Au/Fe_3O_4复合纳米团簇应用于裸鼠肿瘤部位 MRI 成像的研究第68-69页
     ·Au/Fe_3O_4复合纳米团簇应用于裸鼠肿瘤部位 CT 成像的研究第69-70页
     ·注射靶向 Au/Fe_3O_4复合纳米团簇后的肿瘤组织学研究第70-71页
     ·注射靶向 Au/Fe_3O_4复合纳米团簇后探针在体内的分布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82-83页
致谢第83-87页
附件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南羊耳菊的化学成分和羊耳菊的质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高灰熔点煤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