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过山车整体结构安全性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游乐业的发展 | 第10-12页 |
·国内外过山车发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过山车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过山车发展现状 | 第13页 |
·过山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过山车G加速度评判 | 第17-39页 |
·前言 | 第17页 |
·过山车G加速度的获取与评判 | 第17-19页 |
·单方向加速度的容许值及持续时间 | 第18页 |
·加速度组合评价 | 第18-19页 |
·过山车仿真分析前处理 | 第19-26页 |
·过山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参考坐标系 | 第21页 |
·约束的设定 | 第21-22页 |
·载荷确定 | 第22-26页 |
·单向G加速度评判 | 第26-37页 |
·无风工况 | 第26-30页 |
·+X风向工况 | 第30-32页 |
·-X风向工况 | 第32-33页 |
·+Y风向工况 | 第33-35页 |
·-Y风向工况 | 第35-37页 |
·加速度组合评判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过山车结构有限元分析及疲劳计算 | 第39-63页 |
·前言 | 第39页 |
·过山车整体结构分析 | 第39-50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载荷计算 | 第40-44页 |
·接触与约束的定义 | 第44页 |
·空载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非工作状态风载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满载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结果综合分析 | 第48-50页 |
·过山车局部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50-60页 |
·过山车局部结构模型建立 | 第51-53页 |
·载荷确定 | 第53-56页 |
·其他分析参数的定义 | 第56页 |
·结构分析 | 第56-59页 |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疲劳分析 | 第60-62页 |
·影响因素确定 | 第60-61页 |
·疲劳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过山车整体结构抗震分析 | 第63-75页 |
·前言 | 第63页 |
·力学建模 | 第63-64页 |
·过山车整体结构动力特性确定 | 第64-65页 |
·结构的自振频率 | 第64页 |
·结构的振型 | 第64-65页 |
·结构的阻尼 | 第65页 |
·过山车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 第65-67页 |
·过山车抗震分析反应谱的设计 | 第66-67页 |
·抗震分析 | 第67-71页 |
·水平向抗震分析 | 第67-69页 |
·竖向抗震分析 | 第69-71页 |
·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计算结果 | 第71-72页 |
·结构动态响应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75-76页 |
·创新点 | 第7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