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临床研究 | 第12-19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2-14页 |
| ·一般资料 | 第12-13页 |
| ·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 ·治疗组 | 第14页 |
| ·对照组 | 第14页 |
| ·治疗疗程 | 第14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 ·疗效判断标准 | 第15-16页 |
| ·疗效标准 | 第15页 |
| ·颈性眩晕症状评估量表评分 | 第15页 |
| ·情感项评分 | 第15-16页 |
| ·颈部彩色多普勒评分 | 第16页 |
| 4 治疗结果 | 第16-19页 |
| 讨论 | 第19-31页 |
| 1 立论依据 | 第19-24页 |
| ·中医学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 | 第19页 |
| ·西医学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 | 第19-22页 |
| ·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症状的区别与联系 | 第22-23页 |
| ·对颈源性眩晕中血压变化的思考 | 第23-24页 |
| 2 颈源性眩晕的治疗 | 第24-28页 |
| 3 八把半锁疗法操作方法分析 | 第28-30页 |
| 4 疗效分析 | 第30-31页 |
| ·总疗效分析 | 第30页 |
| ·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第30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 文献综述 | 第3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