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 ·乙苯脱氢反应综述 | 第11-13页 |
| ·苯乙烯生产现状 | 第11页 |
| ·乙苯与O_2氧化脱氢法 | 第11页 |
| ·乙苯共氧化法 | 第11-12页 |
| ·催化脱氢—氢选择性氧化法 | 第12-13页 |
| ·乙苯与CO_2氧化脱氢法 | 第13页 |
| ·CO_2的利用 | 第13-14页 |
| ·CO_2的应用前景 | 第13页 |
| ·CO_2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 ·乙苯与CO_2脱氢反应 | 第14-21页 |
| ·乙苯与CO_2脱氢反应的催化剂 | 第14-16页 |
| ·CO_2的活化 | 第16页 |
| ·表面/晶格氧的作用 | 第16-17页 |
| ·酸碱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氧化还原性能的作用 | 第18-20页 |
| ·载体的作用 | 第20页 |
| ·CO_2的作用 | 第20-21页 |
| ·乙苯脱氢反应机理 | 第21-25页 |
| ·一步法反应路径 | 第21页 |
| ·两步法反应路径 | 第21-22页 |
| ·酸碱和氧化还原机理 | 第22-25页 |
| ·催化剂失活 | 第25-26页 |
| ·尖晶石的制备方法 | 第26-28页 |
| ·合成尖晶石材料的传统方法 | 第26-27页 |
| ·合成纳米尖晶石材料的新方法 | 第27-28页 |
| ·选题依据及论文设想 | 第28-30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 ·实验原料 | 第30-31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 ·溶胶-凝胶法合成MgFe_xAl_(2-x)O_4(x=0.1,0.3,0.5) | 第31页 |
| ·水热法合成介孔MgFe_(0.1)Al_(1.9)O_4 | 第31-32页 |
| ·浸渍法合成Fe_2O_3-MgO/γ-Al_2O_3 | 第32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3页 |
| ·比表面积(BET)及孔径测定 | 第32页 |
| ·XRD测试 | 第32页 |
| ·~(57)Fe穆斯堡尔谱分析 | 第32页 |
|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2-33页 |
| ·扫描电镜 | 第33页 |
| ·催化活性评价 | 第33-34页 |
| ·相关计算 | 第34-35页 |
| ·乙苯转化率和苯乙烯选择性计算 | 第34页 |
| ·苯空速计算 | 第34-35页 |
| 3 尖晶石催化剂的结构及催化性能 | 第35-45页 |
| ·铁掺杂量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 ·XRD | 第35-36页 |
| ·H_2-TPR | 第36页 |
| ·MS | 第36-38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8页 |
| ·孔径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3页 |
| ·BET及孔径 | 第38-39页 |
|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39页 |
| ·XRD | 第39-40页 |
| ·SEM | 第40-41页 |
| ·H_2-TPR | 第41-42页 |
| ·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4 Fe~(2+)的活性及催化机理研究 | 第45-57页 |
| ·未还原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及催化活性 | 第45-48页 |
| ·BET及催化活性 | 第45页 |
| ·XRD | 第45-47页 |
| ·H_2-TPR | 第47-48页 |
| ·Fe~(2+)的催化活性及催化机理研究 | 第48-55页 |
| ·催化剂Fe_2O_3-MgO/γ-Al_2O_3还原前后的穆斯堡尔谱图 | 第48-50页 |
| ·催化剂Fe_2O_3-MgO/γ-Al_2O_3还原前后的活性 | 第50页 |
| ·催化剂MgFe_(0.1)Al-(1.9)O_4还原前后的穆斯堡尔谱图 | 第50-52页 |
| ·催化剂MgFe-(0.1)Al_(1.9)O_4还原前后的活性 | 第52-53页 |
| ·乙苯与CO_2脱氢反应机理讨论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