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岱年的哲学观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张岱年其人其说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张岱年哲学观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思想渊源 | 第14-19页 |
| ·时代背景 | 第14-16页 |
| ·文化背景 | 第14-15页 |
| ·社会背景 | 第15-16页 |
| ·学术思想渊源 | 第16-19页 |
| ·父兄家学的影响 | 第16-17页 |
| ·马克思方义辩证唯物论 | 第17页 |
| ·逻辑解析法 | 第17页 |
| ·中国哲学中之“活的”倾向 | 第17-19页 |
| 3 张岱年哲学观的主要内容 | 第19-42页 |
| ·何谓哲学 | 第19-27页 |
| ·哲学与科学 | 第19-21页 |
| ·哲学与文化 | 第21-23页 |
| ·哲学与反哲学 | 第23-25页 |
| ·哲学与哲学史 | 第25-27页 |
| ·哲学的研究对象 | 第27-29页 |
| ·对中国古代天人关系问题的探究 | 第27-28页 |
| ·从静的天人合一到动的天人合一 | 第28-29页 |
| ·哲学的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 ·分析和综合方法的涵义 | 第30-31页 |
| ·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 第31-32页 |
| ·哲学的价值 | 第32-34页 |
| ·综合创造的哲学观 | 第34-42页 |
| ·综合创造哲学何以可能 | 第34-37页 |
| ·以“兼和”易“中庸” | 第37-39页 |
| ·“兼和”即“综合创造(新)” | 第39-42页 |
| 4 张岱年哲学观评价 | 第42-49页 |
| ·张岱年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 | 第42-47页 |
| ·张岱年哲学观的贡献 | 第42-46页 |
| ·张岱年哲学观的局限 | 第46-47页 |
| ·张岱年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启示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