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7-22页 |
| ·故障行波及传感需求 | 第17-18页 |
| ·罗氏线圈电子式互感器概述 | 第18-20页 |
|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 第20-2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行波信号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 ·罗氏线圈传变理论 | 第23页 |
| ·罗氏线圈应用技术 | 第23-24页 |
| ·工程应用情况 | 第24-2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5-29页 |
| 第2章 罗氏线圈建模与行波传变特性分析 | 第29-57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罗氏线圈的传变机理 | 第29-32页 |
| ·结构特点 | 第29-30页 |
| ·传变关系 | 第30-32页 |
| ·影响罗氏线圈准确传变的因素 | 第32-40页 |
| ·干扰因素的影响 | 第33-38页 |
| ·电磁屏蔽的影响 | 第38-40页 |
| ·罗氏线圈高频暂态模型 | 第40-48页 |
| ·集中参数建模 | 第40-42页 |
| ·分布参数建模 | 第42-45页 |
| ·两类建模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 ·高频暂态模型的初始电压分布 | 第46-48页 |
| ·罗氏线圈行波传变特性的仿真 | 第48-50页 |
| ·后续模拟电路的建模和仿真 | 第50-55页 |
| ·放大电路 | 第50页 |
| ·积分电路 | 第50-52页 |
| ·高通滤波电路 | 第52页 |
| ·RECT全电路仿真 | 第52-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3章 罗氏线圈设计和行波传变特性测试 | 第57-76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行波用罗氏线圈参数设计 | 第57-64页 |
| ·电气参数计算公式 | 第57-59页 |
| ·罗氏线圈工作状态的选择 | 第59-61页 |
| ·设计流程 | 第61-63页 |
| ·设计结果 | 第63页 |
| ·线圈试制 | 第63-64页 |
| ·试验测试 | 第64-75页 |
| ·参数测试 | 第64-65页 |
| ·稳态信号的传变测试 | 第65-67页 |
| ·突变信号的传变测试 | 第67-72页 |
| ·故障暂态行波的传变测试 | 第72-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4章 基于罗氏线圈微分输出的行波故障测距 | 第76-84页 |
| ·引言 | 第76页 |
| ·微分行波测距原理 | 第76-79页 |
| ·微分行波的特点 | 第76-78页 |
| ·基于微分行波的故障测距判据设计 | 第78-79页 |
| ·微分行波测距仿真与分析 | 第79-83页 |
| ·仿真电路 | 第79页 |
| ·仿真与分析 | 第79-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5章 智能变电站行波信号采集及数据传输方案 | 第84-105页 |
| ·引言 | 第84页 |
| ·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 第84-86页 |
| ·采样率需求分析 | 第86-89页 |
| ·行波故障测距的采样率要求 | 第86-87页 |
| ·行波保护的采样率要求 | 第87-89页 |
| ·高速采样电路设计方案 | 第89-91页 |
| ·行波采样数据传输通道 | 第91-95页 |
| ·可靠性评估 | 第91-94页 |
| ·经济性分析 | 第94-95页 |
| ·行波用合并单元同步方案 | 第95-103页 |
| ·IEEE 1588同步方案 | 第95-97页 |
| ·改进插值算法 | 第97-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6章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行波应用通信建模 | 第105-124页 |
| ·引言 | 第105页 |
| ·IEC 61850建模概述 | 第105-111页 |
| ·IEC 61850建模的意义 | 第105-107页 |
| ·IEC 61850建模的技术特征 | 第107-111页 |
| ·IEC61850建模步骤 | 第111页 |
| ·行波应用系统的IEC 61850建模 | 第111-118页 |
| ·新建行波用逻辑节点和数据对象 | 第111-114页 |
| ·信息模型建模 | 第114-116页 |
| ·信息服务建模 | 第116-118页 |
| ·行波采样数据通信的实现 | 第118-123页 |
| ·ASN.1编码 | 第119-120页 |
| ·多播采样控制块 | 第120-121页 |
| ·行波采样数据帧格式的设计 | 第121-123页 |
| ·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4-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138-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9-14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