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引言 | 第10-12页 |
二、 提出问题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13-14页 |
3、教育统计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第16-18页 |
二、 教育统计理论 | 第18-20页 |
1. 教育统计学 | 第18-19页 |
2. 相关性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成绩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0-24页 |
一、 相关性分析原理及数据说明 | 第20-21页 |
1. 相关性分析原理 | 第20页 |
2. 数据说明 | 第20-21页 |
二、 普通物理成绩与理论物理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21-24页 |
1. 普通物理成绩与理论物理成绩的相关系数表格 | 第21-22页 |
2. 结论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物理课程阶段性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 | 第24-38页 |
一、 不同阶段的物理课程特点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 | 第24-26页 |
二、 实例分析 | 第26-38页 |
1. 高中电磁场内容的分析 | 第26-28页 |
2. 普通物理电磁场内容的分析 | 第28-32页 |
3. 电动力学电磁场内容的分析 | 第32-38页 |
第五章 大学成绩分化现象与学生适应过程分析 | 第38-42页 |
一、 成绩分化的产生原因 | 第38-40页 |
1. 对学习内容适应不良 | 第39页 |
2. 思维模式适应不良 | 第39-40页 |
二、 大学物理的适应过程 | 第40-42页 |
1. 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过程 | 第40页 |
2. 对提高大学物理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 第40-42页 |
第六章 教学预期目标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 第42-48页 |
一、 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 第42-44页 |
1.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分析 | 第42-43页 |
2. 大学物理课程目标分析 | 第43-44页 |
二、 现实中各阶段的教学过程 | 第44-45页 |
1. 高中物理的教学现状 | 第44页 |
2. 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 | 第44-45页 |
三、 对不同阶段课程的教学建议 | 第45-48页 |
1.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建议 | 第46页 |
2.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建议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