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导论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 2 商标权取得制度的两种基本原则 | 第10-12页 |
| 3 1946年《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 | 第12-20页 |
| ·美国联邦商标法的制定过程以及《兰哈姆法》的诞生 | 第12-14页 |
| ·1946年《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内容 | 第14-17页 |
| ·商标权基于实际使用而取得 | 第14-15页 |
| ·商标权基于注册程序而强化 | 第15-17页 |
| ·1946年《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 ·商标投资存在较高风险 | 第17页 |
| ·注册申请上内外有别 | 第17-18页 |
| ·制度内部存在冲突 | 第18-20页 |
| 4 1988年《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 | 第20-26页 |
| ·1988年《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的修订 | 第20-22页 |
| ·增加规定“意图使用”内容 | 第20-21页 |
| ·商标的注册效力进一步加强 | 第21页 |
| ·商标的使用标准得到完善 | 第21-22页 |
| ·1988年《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内容 | 第22-24页 |
| ·基于“实际使用”而申请商标注册 | 第22-23页 |
| ·基于“意图使用”而申请商标注册 | 第23-24页 |
| ·1988年《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的效果分析 | 第24-26页 |
| ·降低了商标的投资风险 | 第24页 |
| ·消除了注册程序上的不同待遇 | 第24-25页 |
| ·解决了制度的内部冲突问题 | 第25-26页 |
| 5 美国《兰哈姆法》商标权取得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8页 |
| ·《兰哈姆法》的使用理念保障了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公平性 | 第26-27页 |
| ·《兰哈姆法》的注册程序兼顾了商标权取得制度的效率性 | 第27-28页 |
| 6 我国商标权取得制度的规定及其问题 | 第28-34页 |
| ·我国商标权取得制度的规定 | 第28-29页 |
| ·我国商标权取得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 ·权利取得存在逻辑矛盾之嫌 | 第29-30页 |
| ·滋生了投机取巧的抢注风气 | 第30-32页 |
| ·造成了大量的垃圾商标 | 第32-33页 |
| ·导致了知识产权的内部冲突 | 第33-34页 |
| 7 我国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完善 | 第34-40页 |
| ·宏观上的做法 | 第34-36页 |
| ·将商标使用作为商标注册的前提,并借鉴《兰哈姆法》“意图使用”内容 | 第34-35页 |
| ·充分保护商标在先使用利益,构建未注册商标先使用权制度 | 第35-36页 |
| ·具体上的设计 | 第36-40页 |
| ·已使用商标的权利取得 | 第36-37页 |
| ·未使用商标的权利取得 | 第37-38页 |
| ·未注册商标的权利取得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