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会通河漕泉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言 | 第7-10页 |
| 1、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2、概念界定 | 第9页 |
| (1) 明代会通河 | 第9页 |
| (2) 漕运 | 第9页 |
| (3) 泉 | 第9页 |
| (4) 漕泉 | 第9页 |
| 3、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9-10页 |
| 一、明代之前的山东运河 | 第10-12页 |
| 1、元代以前的漕运 | 第10-11页 |
| 2、元代山东运河 | 第11-12页 |
| 二、明代重开会通河 | 第12-19页 |
| 1、元末至洪武的会通河 | 第12-13页 |
| 2、重开会通河的过程 | 第13-18页 |
| (1) 永乐初年漕运的概况 | 第13页 |
| (2) 重开的具体过程 | 第13-14页 |
| (3) 重开后的面貌 | 第14-15页 |
| (4) 明代会通河水源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15-18页 |
| 3、元明两代会通河水源保障措施的比较 | 第18-19页 |
| 三、漕泉的形成与基本情况 | 第19-23页 |
| 1、漕泉的形成 | 第19-20页 |
| (1) 鲁西泉带 | 第19页 |
| (2) 鲁西泉带的两个典型代表 | 第19-20页 |
| 2、漕泉的基本情况 | 第20-23页 |
| (1) 漕泉数量 | 第21-22页 |
| (2) 漕泉派系 | 第22页 |
| (3) 漕泉命名与分布 | 第22-23页 |
| (4) 漕泉等级 | 第23页 |
| 四、漕泉的利用与管理 | 第23-27页 |
| 1、明代大规模开发利用前泉的情形 | 第23页 |
| 2、漕泉的利用与管理 | 第23-26页 |
| (1) 明代漕政概述 | 第23-24页 |
| (2) 会通河泉政 | 第24-26页 |
| 3、漕泉济会的方式与优势 | 第26-27页 |
| (1) 漕泉济会的方式 | 第26-27页 |
| (2) 漕泉济会的优势 | 第27页 |
| 五、漕泉利用的正反面影响 | 第27-28页 |
| 1、漕泉济会的作用与意义 | 第27页 |
| 2、漕泉利用的负面影响 | 第27-28页 |
| (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27-28页 |
| (2) 对周边地区社会的影响 | 第28页 |
| 结语 | 第28-30页 |
| 附表 | 第30-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