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5页 |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 第9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危害及毒理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氯代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研究 | 第13-17页 |
·氯代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机制 | 第13-16页 |
·氯代有机化合物的厌氧生物降解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7-20页 |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 第18页 |
·异位生物修复 | 第18-20页 |
·零价铁还原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零价铁化学脱氯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零价铁与厌氧微生物耦合处理技术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5-36页 |
·实验器材与试剂 | 第25-30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试剂配制及保存 | 第26-29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9-30页 |
·主要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30-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实验装置 | 第31-33页 |
·PCE和2-CP的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PCE的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CP的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第3章 UASB对PCE和2-CP降解研究 | 第36-51页 |
·研究背景 | 第36页 |
·材料方法 | 第36-41页 |
·UASB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 第36-41页 |
·实验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COD去除率 | 第41-45页 |
·产气量的变化 | 第45-47页 |
·出水pH值的变化 | 第47-48页 |
·污泥粒径分布 | 第48-49页 |
·污泥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PCE与2-CP单一和复合污染对活性污泥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9页 |
·研究背景 | 第51页 |
·材料方法 | 第51-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脱氢酶活性分析 | 第55-56页 |
·磷酸酶活性分析 | 第56页 |
·脲酶活性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PCE和2-CP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59-76页 |
·研究背景 | 第59-60页 |
·材料方法 | 第60-64页 |
·菌种来源 | 第60页 |
·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及纯化 | 第60-61页 |
·PCR扩增体系及参数设置 | 第61-62页 |
·DGGE分析 | 第62-63页 |
·克隆 | 第63-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5页 |
·菌群DNA提取 | 第64页 |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64-65页 |
·短期暴毒样品中菌群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 第65-68页 |
·短期暴毒样品中菌群系统发育树 | 第68-70页 |
·长期暴毒样品中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70-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硕士期间的相关研究论文及专利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