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n钢温轧过程组织与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课题的背景、意义、目的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3-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冷却过程的组织—性能预测 | 第16-17页 |
| ·相变热力学 | 第16页 |
| ·相变动力学 | 第16-17页 |
| ·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 第17-19页 |
| ·温变形对渗碳体的影响 | 第18页 |
| ·温变形中铁素体再结晶 | 第18-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相变热力学计算 | 第21-35页 |
| ·变形储能 d的确定 | 第21-23页 |
| ·活度 | 第23-25页 |
| ·C-C 交互能的确定 | 第24-25页 |
| ·相界面平衡浓度 | 第25-30页 |
| ·γ/α相界面平衡浓度 | 第25-27页 |
| ·α/γ相界面平衡浓度 | 第27-28页 |
| ·γ/cem 相界面平衡浓度 | 第28页 |
| ·相界面平衡浓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28-30页 |
| ·相变驱动力 | 第30-32页 |
| ·相变驱动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1-32页 |
| ·相平衡温度 | 第32-34页 |
| ·相平衡温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相变动力学计算 | 第35-50页 |
| ·相变孕育期 | 第35-37页 |
| ·实际相变温度 | 第37-40页 |
| ·可加性原理 | 第37-38页 |
| ·铁素体实际相变温度 | 第38-39页 |
| ·珠光体实际相变温度 | 第39-40页 |
| ·γ相变体积分数模型 | 第40-44页 |
| ·等温转变体积分数模型 | 第40-42页 |
| ·连续冷却转变体积分数模型 | 第42-44页 |
| ·铁素体晶粒尺寸模型 | 第4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相变体积分数 | 第44-45页 |
| ·铁素体晶粒尺寸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 ·珠光体片间距模型 | 第46-49页 |
| ·片层间距模型 | 第47页 |
| ·模型系数的确定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温变形过程的组织及晶粒细化机制 | 第50-67页 |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0-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实验内容 | 第51-53页 |
| ·取样位置分析 | 第51-53页 |
| ·金相和扫描组织观察 | 第53页 |
| ·TEM 组织观察 | 第53页 |
| ·不同初始组织对温变形的影响 | 第53-55页 |
| ·温变形流变应力曲线 | 第55-56页 |
| ·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 第56-57页 |
| ·温变形过程的组织分析 | 第57-64页 |
| ·片层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 第58页 |
| ·渗碳体片的溶解、断裂 | 第58-60页 |
| ·渗碳体球化 | 第60-61页 |
| ·渗碳体球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 ·铁素体的动态再结晶 | 第62-63页 |
| ·铁素体再结晶机制 | 第63-64页 |
| ·变形工艺对温变形组织的影响 | 第64-66页 |
| ·变形工艺对渗碳体球化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变形工艺对铁素体再结晶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温变形后的力学性能与可行性分析 | 第67-79页 |
| ·硬度 | 第67-68页 |
| ·拉伸性能 | 第68-74页 |
| ·微拉伸实验 | 第68-69页 |
| ·拉伸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 ·拉伸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72-74页 |
|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第74-76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76-78页 |
| ·变形抗力分析 | 第76页 |
| ·实现碳化物的快速球化 | 第76-77页 |
| ·温轧轧制工艺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