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12页 |
| 摘要 | 第12-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6-35页 |
| 第一章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及其防治现状 | 第16-35页 |
| ·全球性水问题 | 第16-18页 |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8-24页 |
|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 第18页 |
|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18-22页 |
| ·自然因素 | 第19页 |
| ·人为因素 | 第19-22页 |
|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 | 第22-24页 |
|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 | 第22-23页 |
| ·危害人体健康 | 第23页 |
| ·加剧水资源危机 | 第23-24页 |
| ·影响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 | 第24页 |
|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现状 | 第24-33页 |
| ·防治措施概述 | 第24-26页 |
| ·减少外源营养物质输入 | 第24-25页 |
| ·减少内源营养物质含量 | 第25-26页 |
| ·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 | 第26-27页 |
|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技术 | 第27-31页 |
| ·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机理 | 第27-29页 |
| ·利用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优势 | 第29页 |
| ·国内外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1页 |
| ·生态浮岛技术与应用现状 | 第31-33页 |
| ·生态浮岛概述 | 第31页 |
| ·生态浮岛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 第31-33页 |
| ·生态浮岛技术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 | 第33页 |
| ·课题相关研究的提出 | 第33-35页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5-62页 |
| 第二章 不同植物对富营养化河道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 第35-42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 ·试验水体 | 第35-36页 |
|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36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 ·采样与分析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多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去除 | 第37-38页 |
| ·多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磷的去除 | 第38-39页 |
| ·对COD_(Mn)和叶绿素a的去除 | 第39-40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应研究 | 第42-50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43页 |
| ·微生物固定化 | 第43页 |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3页 |
| ·样品采集和分析 | 第43页 |
|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 ·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氮的净化效应研究 | 第44-45页 |
| ·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总磷的净化效应 | 第45-46页 |
| ·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叶绿素a和COD_(Mn)的去除效应 | 第46-48页 |
| ·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pH、DO和EC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强化植物生态系统原位修复富营养化河道集成示范工程应用 | 第50-60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试验场地 | 第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52页 |
|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52-53页 |
| ·强化植物生态系统建设 | 第52-53页 |
| ·植物培育、移植 | 第53页 |
| ·采样和分析 | 第53页 |
|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 ·几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河道氮的去除效率 | 第53-55页 |
| ·几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河道磷的去除效率 | 第55-56页 |
| ·几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河道叶绿素a的去除效率 | 第56页 |
| ·固体悬浮物、大肠杆菌数和重金属去除率 | 第56-57页 |
| ·九种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和氮、磷、碳、硫吸收积累 | 第57-58页 |
| ·生态工程维护管理 | 第58-59页 |
| ·植物收割 | 第58-59页 |
| ·植物的调整、补种及修剪 | 第59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创新性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本论文主要创新性结论 | 第60-61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