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11页 |
一、 人物形象论 | 第11-15页 |
(一) 被侮辱、被损害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 | 第11-12页 |
(二) 苦闷、抑郁的知识分子形像 | 第12-13页 |
(三) 追求自由,极富反抗精神的时代新女性形象 | 第13-15页 |
二、 人文内涵论 | 第15-18页 |
(一) 底层关怀 | 第15-16页 |
(二) 反封建 | 第16-17页 |
(三) 国民性批判 | 第17-18页 |
三、 艺术特色论 | 第18-23页 |
(一) 以抒情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 | 第18-19页 |
(二) 白描写意式的风格 | 第19-20页 |
(三) 对话式的质朴语言 | 第20-23页 |
四、 比较论 | 第23-28页 |
(一) 鲁迅因子 | 第23-24页 |
(二) 独树一帜 | 第24-26页 |
(三) 外来影响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