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9页 |
| 1 药物输送体系 | 第15-20页 |
| ·传统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缺陷 | 第15-16页 |
| ·药物输送系统的应用以及分类 | 第16-20页 |
| ·聚合物胶束 | 第18-19页 |
| ·树状聚合物 | 第19页 |
| ·纳米颗粒 | 第19页 |
| ·脂质体 | 第19-20页 |
| 2 现有的脂质体药物载体 | 第20-28页 |
| ·化疗药物脂质体 | 第21-23页 |
| ·蒽环类药物脂质体 | 第21页 |
| ·诱导细胞凋亡的药物脂质体 | 第21-22页 |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脂质体 | 第22页 |
| ·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脂质体 | 第22页 |
| ·核酸合成抑制剂脂质体 | 第22-23页 |
| ·蛋白和多肽类脂质体 | 第23-24页 |
| ·疫苗脂质体 | 第24-25页 |
| ·脂质体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的优点和缺点 | 第25-28页 |
| ·脂质体的物化稳定性 | 第26-27页 |
| ·脂质体的生物稳定性 | 第27-28页 |
| 3 本论文的课题的设想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胆固醇衍生物脂质体的稳定性 | 第29-55页 |
| 1 引言 | 第29-35页 |
| ·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的意义 | 第29页 |
| ·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的手段 | 第29-31页 |
| ·磷脂种类 | 第29-30页 |
| ·表面修饰脂质体 | 第30页 |
| ·制备方法的改进 | 第30页 |
| ·其它方法 | 第30-31页 |
| ·拟采取的策略 | 第31-33页 |
| ·磷脂的选择和胆固醇的引入 | 第31页 |
| ·正电荷的引入 | 第31-33页 |
|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33-35页 |
| ·荧光标记分子的选择 | 第33页 |
| ·脂质体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 第33-34页 |
| ·渗漏率的测定 | 第34页 |
| ·药物含量(包封率)测定与体外释放度测定 | 第34-3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仪器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 ·胆固醇衍生物的合成 | 第37-39页 |
| ·脂质体制备 | 第39-40页 |
| ·脂质体的表征 | 第40页 |
| ·体外长期稳定性 | 第40-41页 |
| ·血清对脂质体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41页 |
| ·血清对脂质体自然渗漏的影响 | 第41页 |
| 3 结果和讨论 | 第41-55页 |
| ·脂质体的表征 | 第41-44页 |
| ·粒径大小 | 第41-42页 |
| ·ζ-电位 | 第42-44页 |
| ·长期保存下的脂质体稳定性 | 第44-48页 |
| ·空白脂质体的长期稳定性 | 第44-46页 |
| ·阿霉素脂质体的长期稳定性 | 第46-48页 |
| ·血清对脂质体粒径和电位的影响 | 第48-52页 |
| ·不同浓度血清下的阿霉素释放 | 第52-55页 |
| 第三章 胆固醇衍生物脂质体的细胞内药物输送 | 第55-90页 |
| 1 引言 | 第55-60页 |
| ·脂质体对药物包封方式 | 第55-56页 |
| ·研究包封机理的方法 | 第56-57页 |
| ·生物大分子给药的意义和难点 | 第57页 |
| ·脂质体和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57-59页 |
| ·提高脂质体药物输送能力的方法 | 第59-6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6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60-62页 |
| ·材料 | 第60-61页 |
| ·仪器 | 第61-62页 |
| ·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 ·胆固醇衍生物的生物相容性 | 第62页 |
| ·空白脂质体的细胞相容性 | 第62-63页 |
| ·阿霉素脂质体的细胞内摄入(固定法和流式细胞仪法) | 第63页 |
| ·阿霉素脂质体的细胞摄入(非固定法) | 第63-64页 |
| ·聚乙二醇-罗丹明 B的合成 | 第64页 |
| ·聚乙二醇-罗丹明 B脂质体的制备 | 第64页 |
| ·聚乙二醇-罗丹明 B脂质体的荧光分析和粒径分析 | 第64-65页 |
| ·聚乙二醇-罗丹明 B脂质体的细胞摄入(固定法) | 第65页 |
| ·血清对脂质体细胞摄入的影响 | 第65页 |
| ·阿霉素脂质体的抗癌细胞效果评价 | 第65-66页 |
| ·阿霉素脂质体的细胞摄入过程 | 第66页 |
| 3 结果和讨论 | 第66-90页 |
| ·CTBBA和 CDBA的细胞毒性 | 第66-68页 |
| ·空白脂质体的细胞毒性 | 第68-70页 |
| ·细胞固定法及流式细胞仪法对细胞摄入结果的影响 | 第70-75页 |
| ·非固定法检测阿霉素脂质体的细胞内摄入 | 第75-76页 |
| ·聚乙二醇-罗丹明 B结构鉴定以及脂质体包封方式 | 第76-81页 |
| ·聚乙二醇-罗丹明 B脂质体的细胞内输送 | 第81-83页 |
| ·血清对脂质体细胞摄入的影响 | 第83-84页 |
| ·不同培养时间下的阿霉素脂质体细胞毒性 | 第84-86页 |
| ·共聚焦显微镜观测脂质体的细胞摄入过程 | 第86-90页 |
| 第四章 胆固醇衍生物脂质体在动物体内的应用 | 第90-103页 |
| 1 引言 | 第90-95页 |
| ·脂质体在体内的应用 | 第90-91页 |
| ·药物动力学 | 第91页 |
| ·眼部给药系统 | 第91-9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95-96页 |
| ·材料 | 第95页 |
| ·仪器 | 第95-96页 |
| ·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 ·药物动力学实验 | 第96页 |
| ·阿霉素脂质体的玻璃体注射 | 第96-97页 |
| 3 结果和讨论 | 第97-103页 |
| ·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97-100页 |
| ·大鼠视网膜上的阿霉素荧光分布及强度分析 | 第100-103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3-107页 |
| 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03-104页 |
| 2 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 3 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2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