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拉脊山地区植物群落结构、植被生产力及土壤因子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沿海拔梯度群落生物量研究 | 第10页 |
| ·沿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10-11页 |
| ·沿海拔梯度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土壤环境与物种多样性关系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土壤酶与土壤环境因子研究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研究意义、内容及地区概况 | 第13-16页 |
|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地区概括 | 第14-1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 ·气候状况 | 第14-15页 |
| ·土壤类型 | 第15页 |
| ·植被概况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 ·样地的设置及取样 | 第16页 |
| ·地上生物量采集方法 | 第16页 |
| ·地下生物量及土样的采集方法 | 第16-17页 |
| ·其它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17页 |
| ·样品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 | 第17页 |
| ·土壤容重测定方法 | 第17页 |
| ·土壤温度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41页 |
| ·沿海拔梯度植被特征的变化 | 第19-26页 |
| ·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物种组成 | 第19-21页 |
| ·植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特征 | 第21-25页 |
|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25-26页 |
| ·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26-34页 |
| ·地上总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26-28页 |
| ·不同功能群地上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28-30页 |
| ·地下总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30-31页 |
| ·不同海拔梯度地下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 ·植物群落总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32-34页 |
| ·拉脊山地区海拔、物种丰富度及生物量的关系 | 第34-35页 |
| ·阳坡拉脊山地区海拔、物种丰富度及生物量的关系 | 第34-35页 |
| ·阴坡拉脊山地区海拔、物种丰富度及生物量的关系 | 第35页 |
| ·土壤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35-39页 |
| ·土壤容重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35-37页 |
| ·土壤含水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37-38页 |
| ·土壤温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38-39页 |
| ·土壤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 ·阳坡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9页 |
| ·阴坡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41-43页 |
| ·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垂直变化特征 | 第41页 |
| ·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垂直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 第42页 |
| ·土壤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个人简历 | 第49-5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